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在此之前的4月份,教育部办公厅也已经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要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强化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第二批广东省基础教育学科教研基地,广东省基础教育小学科学教研基地(中山)(以下简称“基地”)自2022年立项以来,以“发展高质量科学教育”为目标,紧紧围绕“依托项目式教学,优化科学课堂”的教研思想,探索优质科学课堂教学,提升教研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课标为依据,探究项目式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其中课标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整合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
“项目化学习的思维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它侧重于从问题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很强的建构主义导向并着重于学生的兴趣,它强调从事实的教学过渡到概念的教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科学教学所追求的学习理念是一致的。”项目主持人冯玉生介绍,为此,基地项目组把研究主题确定为“依托项目式教学,优化科学课堂”。
为提升项目组成员和基地学校教师的项目式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基地积极开展项目式教学研讨活动。
2023年2月,基地在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举办了中山市新课标理念下项目式学习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小榄镇竹源小学科学教师黄敬文和中山市实验小学科学教师梁伟明分别展示了同课异构课例《平直的梁桥》。
黄敬文采用“微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层层递进。导入环节播放《北盘江大桥》视频,让学生感慨桥梁建筑师的伟大设计,提高他们对桥梁的探究欲望。在活动探究中,学生先探究增强纸桥承重的方法,再利用这些知识来构建桥梁,测量承重,并从构建的桥梁中体会梁的结构及作用。
梁伟明则采用项目式教学,以真实场景“桥塌了”导入,带领学生分析建桥的要求,并进行图样设计。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思考和设计梁的形状、梁的摆放位置、桥面的制作,并采用工程车模型对桥梁模型进行测试。测试后,学生代表分享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认识梁桥和梁的作用。
课例结束后,线下的全体教师分小组进行研讨,并安排代表进行交流发言。教师们认为,虽然两位授课教师上课的内容相同,但是教学设计及理念是不同的。黄敬文老师的课堂指引性强,以层层递进的实验环节,让学生以科学家的角色探究梁桥;而梁伟明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作为工程师进行桥梁设计,真实性、开放性强。两节示范课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做中学、学中思的教学理念,都非常值得科学教师学习和交流。
“成为基地成员后,我对项目式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校开展学生活动时,也将原来半天的科技运动会改为分年级有主题的项目式学生活动形式,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活动效果也更好了。”中山市黄圃镇吴栏小学武强说。
中山市三乡镇新圩小学练海燕则说:“新圩小学科教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创新实验教学的策略,结合这一方面的研究,在项目式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是以实验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课程的开发为主要研究思路。在基地的推动下,新圩小学的科教团队取得了很多进步,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的实验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中一节实验教学精品课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精品课评选一等奖,一节实验教学微课在广东省双融双创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展示。”
在基地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经过基地的教研与培训,教师们的项目式教学能力大幅提升:有 92.86%的教师对项目式教学课程的设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 89.29%的教师对项目式教学真实情景的来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 85.71%的教师对项目式教学驱动性问题的提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 67.86%的教师对项目式教学活动的安排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 64.29%的教师对项目式教学评价表的制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以教研为抓手,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
“基地的建设将采用‘一线两目标三板块’的研究思路,打造六大教研共同体。”2022年6月13日,在基地项目启动及论证工作会上,冯玉生介绍,一条主线指“立足科学课堂,聚焦项目式教学”,两个目标指“打造区域‘教研训评’一体化机制、建构核心素养导向的科学教学体系”,三个板块指“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学生项目式活动”。
“基于‘一线两目标三板块’的研究思路打造六大教研体,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各镇街专职科学教师的数量不均衡,不少学校的科学教师多为兼职科学教师,各镇街科学教师的教研质量、教研氛围参差不齐,联动性不高。为了打破教研活动零散、区域性联动差的教研现状,我们建立以科学教研较强的学校和镇街为中心的教研共同体,强弱结合,带动周围薄弱的镇街、学校开展科学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基地成员李永泉解释。
为此,基地对基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观看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开展座谈研讨等,分析学生、教师的实际需求,并按强弱扶持的特点,形成以基地校为引领的区域教研共同体,划分为西区街道、东区街道、火炬开发区、小榄镇、三乡镇、黄圃镇为中心的六大教研共同体,并由市中心学科教研组成员与镇街学科教研组成员带领,有序开展基地建设活动。
据介绍,基地要求各个教研共同体以“每月教研”“主题课堂”“优质课评比”等项目为依托,通过跨市、跨镇街、跨校教研,以及学科相关的课题研究活动等多类型、多层次教师研修活动的开展,打造以各学科骨干教师为主体,中心教研组成员、教研员为支撑的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面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新变化,基地还主动对接省内外科学教育优质资源,通过现场观摩、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优质专家资源利用“最大化”,如组织基地成员赴长沙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22年学术年会,组织本市科学教师参加南方教研大讲堂的线上观摩活动等,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如课题研究、专业学习、教学竞赛、同课异构、课题研讨等,激发教师研究兴趣和潜能。
板芙镇新联小学袁永基认为,参加了多场教研基地组织的活动后,不仅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促进了自己的成长,还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带回到学校。接下来,学校将与基地项目组研究方向一致,围绕2023年成功申报立项的市级青年课题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此外,基地鼓励基地成员们通过名师讲座、主题沙龙、专题观摩课、送教下乡、论文宣读等形式,将富有区域特色的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教研主张等进行教育研讨和交流,进一步提高对新课标的理解,提升专业化能力。
开发区香晖园小学柳桦有感而发:“加入基地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身在教研活动方面取得的显著提升。在此之前,我从未有过市级公开课和讲座的经历。在我的认知里,这类稀缺的机会似乎只属于教育界的大咖们。然而,基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认知。 基地为我们创造了多次机会,提供了宽广平台,使我们得以站上市级公开课的舞台,与其他地区的同行交流切磋。随着上公开课次数的增加,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当经验逐渐丰富,我们又被给予了分享心得、总结成果的机会。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迅速成长的绝佳契机。”
“基地给所有成员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搭建了展示平台,推动了成员的自我发展,也促进了成员的专业发展。”西区丰山学校黄文华也说,在两年的教研基地建设中,30位成员中有1位成长为市级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位成长为青年教师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多位成长为市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一批年轻的科学教师在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上得到提高。
以专业为支撑,助力学科高质量发展
2023年8月,基地在中山市西区丰山学校开展了暑期集中培训活动,邀请了省市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专题分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黄志红副主任开展了专题讲座《为未来而教: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将跨学科学习与儿童、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对跨学科学习的几个概念进行辨析,并对跨学科学习设计与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实践指导,让教师们对跨学科学习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原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高科开展了专题讲座《未来视角下的教育变革》,介绍了学习空间、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等因技术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导教师们重新思考和理解教育,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方法,让人更加成为人,使孩子适应成人时代。
此外,还有一线教师们带来的专题讲座,如《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以生动而翔实的案例,阐述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流程,分享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路径;《趣味科学实验的开发与应用实践》分享了有趣又好玩的教具,还指导教师现场动手实践,体验自制实验教具的乐趣;《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航空模型教学》讲解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航空模型教学实施策略,以及提炼实践经验形成丰硕成果的经验做法;《基于儿童视角的科学项目设计与实践》则分享了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为教师们开展项目式教学提供参考。
据介绍,此次暑期活动共组织了中山市一百多名科学骨干教师参与培训,辐射影响面广,研训主题贴合教师实际需求,研训过程紧凑扎实,可说是切实促进了中山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山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事实上,基地不仅将研究成果辐射全市,还走出中山、面向全省,积极进行专题讲座和课例展示等成果展示。据统计,近两年基地成员面向各级开展的研讨课、展示课达52节。在冯玉生的带领下,基地成员先后赴潮州、惠州、梅州、茂名等地送教下乡课例达10节。通过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给粤东、粤西、粤北的师生带去了不一样的科学课堂,并为两地教师结下深厚的友谊,为两地进一步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4月,基地还受邀参加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示范性常态化高端教研学术讲堂——“南方教研大讲堂”第74场“优化科学实验,发展科学素养”。冯玉生作主题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讲座,以3个创新实验为例,从活动目的、研究方法、处理实验结果三方面分享了有效开展小学科学实验专题探究活动的策略。练海燕执教《水去哪里了》,以生活中晒衣服的情境导入,设计了三大进阶式挑战任务,引导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有效构建了“蒸发”的核心概念,为全省科学教师展示了如何利用科学实验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做法,达到交流共进的效果。据统计,本次教研活动,参与线上直播教研活动的科学教师超过一万人。
经过基地活动的培养,基地成员夯实了教学基础,更新了教学理念,提升了教学科研能力。自2022年以来,基地成员参加各项教育教学比赛,获得各级奖项达139人次,其中武强、林钰彤、何日利获得2023年中山市小学科学教师能力大赛一等奖。在2022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精品课遴选活动中,练海燕的精品课《奇妙的微观世界》、张黎的精品课《磁铁的磁极》和熊维聪的精品课《探究磁铁的磁极》获得广东省一等奖。
在基地的引领下,基地成员还指导年轻教师研磨课例,帮助他们获得各级奖项约30项,如梁贤慧《纸都吸水吗》、胡家乐《食物的营养》、范夏雪《运动与摩擦力》、余美贤《哪里有空气》、杨翠怡《会变的影子》、罗懿敏《电路出了什么故障》、邓洁莹《变化的月相》、刘蕾《推力》、邓武燕《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等课例。
在实践中,基地深耕项目式教学,创新区域教研机制,构建科学教研体系,不仅提升了基地成员的教研教学水平,而且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一批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还以专业为支撑,为小学科学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