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尊师重教、崇文尚礼的热土。
新兴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是我省著名的侨乡之一,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民风淳朴、人杰地灵。
新兴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建设广东省教育强县、推进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兴县曾于上世纪末成为全省教师住房建设和改造薄弱学校的示范点,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两次获得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县殊荣,先后成为全省素质教育实验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一机两语”教育示范县,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被确定为全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县。
2012年,新兴县全面启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程,投入近4亿元用于学校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和规范教育行为,有效地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全县中小学办学水平,2015年3月实现了教育强镇全覆盖目标,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县”称号,并于当年11月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验收,为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兴县委、县政府以长远的眼光谋划教育发展,在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之后,确定新的时间节点,以寻求教育发展的新突破,于2015年8月在云浮市率先启动了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以下简称“争先进”),确立三年内实现“争先进”目标。
新航向——思维的转向:优化资源提升品质
2012年以来,新兴县全面启动教育“创强”工程,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015年,新兴县实现了标准化学校和教育强镇全覆盖,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县”和“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同年8月,新兴县启动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确定了三年内实现“争先进”目标。由此,新兴教育人以《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要走一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国际化‘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为指导思想,主动实现“创强”到“争先进”工作思路的迅速转向。
除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薄弱学校的硬件短板项目建设外,新兴县还顺应城镇化建设需要,投入1.5亿元在县城扩建了5所学校和新建了1所学校,增加学位4000个,缓解学位供需矛盾,有效消除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并将再投入10亿元,在“十三五”期间扩建新建6学校、公办幼儿园4所,构建县城东、南、西、北四个教育园区,新增学位20000多个,满足未来10年县城教育发展需求;更加注重学校内涵培育,提升教育品质。
为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提高新兴教育品位,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新兴成功引进了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黄冈中学,由广东筠城置业与其联合办学,筹建工作正按部就班进行着。新兴本土百年名校新兴县第一中学也被列入教育扩容计划,异地新建高中新校区,进一步扩大名校影响力,为百年老校的发展开拓新的生长空间。
新兴县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近三年来,在投入资金5500多万元全面实现中小学“三通两平台”之后,通过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落实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督促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新突破。智慧课堂、大数据、云平台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师生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中小学积极实施网络学习“人人通”项目工作,依托“人人通”平台,聚焦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转向课程教学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着力研究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深入整合,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还通过“人人通”项目,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学习指导等教学活动,开展研讨课展示,微课、优课评选,教学资源征集等相关的评选、交流活动,开展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学习等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建设平台和专题网站,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专题网站的研究性学习,努力创建基于专题网站学习的校本课程,丰富课程结构,拓展教学领域。以教育信息化构建创新型学习模式,使新兴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和新的飞跃,有效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方位——路径的转变:内涵为主创新品位
全新的思路定位,是基于对当前教育现实的思考及对各学校未来的规划,而将这些思考与规划切实落实,以正确的实践路径和实施方法加快新兴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新兴县思维转向的最终目标。
1.人才培养百花齐放
“教育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新兴县教育局局长崔有辉说道,“这就意味着我们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真正的人才。”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推动与支持下,各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
德育为上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新兴县第一中学在继承岭南文化与古筠书院古代君子品格教育的基础上,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敢担当、会学习、懂生活、能创新”的现代君子品格新体系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灵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古筠书院君子人格——君子十德:仁(仁爱)、义(重义)、礼(讲礼)、智(好学)、信(诚信)、忠(忠心)、孝(孝悌)、勇(勇敢)、恭(谦恭)、廉(廉洁)。
2000年12月,新兴县实验中学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广播电视大学原校园校舍的基础上创办。历经十二年的办学探索,2012年8月,经全校师生的大研讨与总结,最终确定把“真·活”作为学校文化精神核心。在“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全体教育者不断探索德育教育新路子,追求德育“真”内容、求索教育“活”方法,广泛推行“体验式”德育。
“有的班级在这里种玉米,收成后,把新鲜的玉米拿到食堂,让阿姨帮忙煮熟,然后拿到班级里分给同学们。共同的劳动成果,由全班一起分享,孩子们吃得可香了。”新兴县实验中学校长伍绍武站在“行知园”前骄傲而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学校专门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行知园”,让班级学生负责管理,学生可以从家里带来蔬菜、花卉种子进行播种培育,他们自己锄地、种植、浇水、施肥、除草等,直到收成展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粒粒皆辛苦”,还让他们懂得劳动的快乐,更培养了团队意识及劳动技能。
能力为重
2017年9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而新兴县许多学校早已探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方法。
在新兴县实验中学,早读、晚读不需要教师管理,而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他们在每个班级选出值日生,对班级的读书情况进行评分和管理,每到读书时间,教室里书声琅琅,秩序井然。
而踏入新兴县实验小学,便看到墙上贴着“读书长廊‘小小管理员’校园小志愿者招募公告”。在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的进程中,根据学生成长需要,新兴县实验小学开发了三大模块的校本课程:精神成长课程、习惯养成课程、特长培育课程。“校园小志愿者主题实践活动”是精神成长课程的一个子项目。
“只要对‘校园小志愿者’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自己去报名参加。” 新兴县实验小学校长叶少丽向记者介绍,“开展小志愿者活动,重在教育成长。学校充分重视小志愿者培训,让学生可以更深入理解和认同志愿者精神,熟悉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
兴趣为帆
“为了满足学生兴趣的发展,学校每周二下午都开展兴趣课,如小提琴、葫芦丝、舞蹈、小组唱、小主持人、书法、美术、阅览、象棋、足球等,学校目前正在组建学生的民族乐队。”翔顺实验学校校长梁文雄站在创办刚满四年的校园中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小风铃’电视台也是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不仅是我校宣传的阵地,也是孩子们挥洒童心的乐园。”
“学校成立了36个涵盖了科技、语言文化、艺术、实践、理论学习、体育等各种类别的社团,既让学生发展兴趣、展示特长、表现创意、张扬个性,又帮助学生形成高雅的生活情趣,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新兴县第一中学校长李西全介绍,“学校还创办了杂志社,面向全校师生出版期刊《激流》,由学生干部自写自编,很受学生欢迎。”
在两位校长的简单介绍中,对于学校以办学理念为舵,以学生兴趣为帆构建诸多兴趣班及社团,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用心可见一斑。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新兴县各学校积极转变路径,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以兴趣为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2.课程改革独具特色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教书育人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适合学生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育人机制的重要途径。
太平镇中心小学以校本课程引领课程改革。学校借助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寻找太平的故事》,并组织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第二期《寻找太平的故事》,开设“爸爸妈妈来上课”家校合作项目课程,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为孩子讲述家乡故事,让学生了解本土的民风民俗和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从校本课程中走向地方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塑造孩子心中向真、向善、向美的品格。
蚕岗中学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结合“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努力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小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如开展“人人通”网络课堂教学、ipad智慧课堂等,着力构建“快乐、自信、高效、轻负”的课堂,从而实现教与学的高效转化。另外,学校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强化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一些抽象的实验形象化,模糊的现象清晰化,微观实验得到宏观演示,解决了许多以前无法克服的难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记者在走访新兴县多所学校后,发现各学校都以自身独特而有效的方式推进课程改革,相信课程建设在这里必将焕发更多生机。
3.师资建设匠心独运
国之基在教,教之本在师。新兴县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强师工程”的重要部署,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近三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小学正副校长全员培训、高中和初中高能校长团队培训、“三名”工程培训、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通过集中研修、网络培训、参观考察、教育教学实践等形式,全方位提升全县教师专业素质和业务素养;通过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名师引领与辐射行动;通过跟岗、轮岗、支教等方式,推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互动培训;通过转岗培训,优化教师队伍,基本解决图音体等学科专任教师不足的问题。目前,新兴县已拥有一批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及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
与此同时,新兴县坚持走科研兴校和科研促教之路,发挥县、片、镇(校)和学科四级教研组织机构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一是积极聘请教育发展顾问,重点指导教育科研工作,借助教育发展前沿地区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引领教育科研,提高研究工作实效。二是注重组织市、县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和县级名师送课下乡,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三是依托4个省级名教师(名校长)工作室和2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平台带动教育科研活动开展,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在新兴县第一中学,教研是凝练“君子之师”的有力抓手。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开展一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师每月向教研组交一篇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育日志、教育叙事等),提供一个典型个案,以“真实的课例”为载体,通过研课、磨课、说课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复习课、讲评课、过关课、示范课、优质课等竞赛活动,引导教师相互学习、查找不足、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同时,还实施“青蓝工程”,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促进作用,以名优教师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新气象——特色的转型:铸就新兴本土品牌
“近几年,我们各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得如火如荼。”崔有辉介绍,“教育局专门召开办学理念研讨会,让每个校长都上台谈学校的办学理念,谈得不好的就回去改,一定要让每个学校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县教育局的重视下,各学校或追根溯源,或推陈出新,塑造了独具风格的学校特色,让新兴县的教育特色大放异彩。
1.溯源
六祖镇是佛教祖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生地,1300多年的禅宗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福泽华夏,辐射世界华人文明。六祖镇中心小学专门成立县级专题研究课题《寻找六祖文化》,课题组用一年的时间,寻访了十多位不同的“六祖文化”相关人士,耹听了不同的“六祖文化”故事,以“六祖的故事,是励志的故事;六祖的精神,是创新的精神;六祖的文化,是生活化的文化”的文化内涵,规范了教师行为,影响了教师态度,提升了教师能力。同时,学校以“践行禅雅教育,奠基幸福人生”为核心建设校园文化体系,通过“禅雅教育”的精神引领及一系列落实措施,营造了民主自由、祥和有序、优雅静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六祖镇中心小学以课题形式追溯六祖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以此影响师生,促进学校发展;太平镇中心小学则以校史文化为核心,传承创新办学理念,打造学校特色文化。
太平镇中心小学创办于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从一所私塾发展到今天的一所现代化学校,历经177年办学的风雨历程。一百多年前,创办正谊书院的老校长确立的“正从蒙养,谊合群修”办学理念仍然在启发和鞭策着学校,直至今天,正谊书院百年办学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校园传统文化仍然是全体师生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两年多前,学校以建校175年校庆活动为契机,全面梳理已形成的办学思想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并深入思考已有特色项目发展的现状,在充分考虑持续发展前景的基础上,着手制定了基于学校创建特色行动发展的方案,确立了以“正谊明道,文化育人”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 凸显“礼爱成正、童悦显正、勤学汇正、书艺蕴正”四大素养主题,精心打造“校园生态、精神文化、德育活动、校园足球、棋艺活动、课外阅读、课堂模式、素养课程”八大特色项目,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育德、启智、尚美,促进学生精神生命成长,以特色校园文化和校本课程开发渗透对师生的人文教育,引领全体师生追求自己的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积淀学校的文化内涵,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最终铸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校品牌。
2.革新
如果说溯源是传承历史文化优秀部分,那么革新则是迸发出新的生机,创造出新的东西。不管是溯源,还是革新,学校教育思想体系建设都必须立足校情,扬长补短,传承创新,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新兴县实验小学在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结合学校愿景及学生培养目标,构建起具备本校特色,适合学生发展的“扬长促全”教育理念体系。“扬长促全”教育,是指以育人为基石,以学生不同的禀赋为起点,以多元的目标、丰富的内容、灵活的方法和个性化的评价为手段,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为追求的教育。“扬长”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天赋特点,发展学生优势智能,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促全”就是要牢牢把握“小学之大,大在奠基”的价值追求,以一个或几个“闪光点”引发“全身闪亮”,以完整的现代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扬长促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激活学校管理、教师、家长、学生等办学要素,通过融入课程实施、丰富校园文化、打造高效课堂、培养优秀团队、改革学生评价等举措,实现让学生“学习有后劲,终身发展有潜力”的育人目标。
事实上,无论学校已经采取或者准备采取何种方式打造学校特色,孕育新兴本土教育特色,这都并不值得惊讶。因为新兴县教育局极其重视各学校的内涵发展与特色发展,早在2016年4月13日上午,就以“加大力度,创建特色项目,为内涵发展注入新动力”为主题召开了中小学特色项目创建现场会,鼓励各学校开拓思维,加大特色项目创建力度,充分发挥社区、家长及社会力量,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各项特色建设活动,力争把学校打造成有特色的品牌学校,所以现在各学校的成果初显,也在预料之中了。
在这喜人态势下,新兴县的教育已逐渐开拓新局面,取得更多新成绩。如着力将新兴县第一中学打造成粤西区域名校、新兴理工学校打造成为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县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打造成为教育科研的示范基地,以此带动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特点,发掘亮点,创建办学特色品牌。目前,新兴县各中小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了创建特色学校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其中,实验小学获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新兴县第一中学、新兴县实验中学、蚕岗中学等8所学校获评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惠能中学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书法教育名校”,新兴县实验中学、稔村中学、太平镇中心小学、里洞镇中心小学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新征程——前行的力量:发展教育永葆品格
发展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新兴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本着优质化、多样化等教育发展理念,新兴县呈现出以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办学模式并举的大教育发展格局,教育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全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等协调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县域现代化教育体系。
无论是刚过了百年华诞3年之余的新兴县第一中学,还是办学超过177年的太平镇中心小学,他们都有不少的共同点,除了传承优秀的学校文化之外,还有对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路的探索与追求永不止息。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态过程,发展教育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通过实地走访多所学校,记者深知,新兴人善于抓住时代机遇,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契机,扎实、稳步地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由于尊师重教、崇文尚德的厚重历史沉淀,新兴乡贤、企业家、社会人士等对教育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浓厚情结,对于捐资助学、兴建学校、现代化教学楼、多媒体教室等,都纷纷慷慨解囊,从教育“创强”到“争先进”的6年间,捐资超过2.5亿元,其中,广东翔顺集团捐资达1.2亿元、广东温氏股份及其系列子公司捐款超过5000万元、广东凌丰集团捐资近4000万元,新州教育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募集资金超过4000万元。因为新兴人知道,教育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明显的反哺作用。我们有理由充分相信,当争创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达成时,新兴人也将会一如既往地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以敢于破解教育瓶颈问题的勇气,勠力积聚发展教育的磅礴力量,以争创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新的起点,重新扬帆起航,继续前行,谱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