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实施“强师工程”。十年来,随着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广东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强师工程”累计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超50亿元。
回顾十年来“强师工程”的建设历程,广东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补齐乡村教师短板和深化教师管理改革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跨越,教师队伍数量、结构、素质进一步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独具广东特色的强师之路。
注重引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兴教必先强师,强师重在师德。广东不断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注重教师教育引导,不断健全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励惩处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实现新提升。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有效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
二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取得新进展。制定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和高校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工作指引,健全了多元监督体系。坚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正风肃纪,坚决将严重违规违纪的人员清除出教师队伍。
三是师德师风建设展现新作为。坚持开展师德建设主题教育月活动,注重精神感召,强化警示教育,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十年来,全省共有53个集体、294人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省委、省政府累计表彰4634名南粤优秀教师、500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1243名特级教师。
在8月2日公示的2022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中,有两人来自广东,分别是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莫雷和潮州市湘桥区城南小学校长苏东青。
在心理学领域深耕41年以来,莫雷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他提出并实行“倒立金字塔式”专业课程方案,为不同阶段的学生教育提出“领悟性教学、研究性教学与创新性教学”并进的教学法,并带领华师心理学院着力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系,试行“研究者 实践者”的本科生培养模式。
散步教学法是莫雷独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每天五点半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散步去了”,他的学生们自然心领神会跟随前往。“无周末,无节假日,无寒暑假,才会有所作为。”莫雷始终如一地践行“三无一有”,激励师生在科研道路上奋勇向前。
“不知疲倦”,是华师应用心理学研究生高媛对莫雷的评价。“一个课件,他会逐字逐页修改;一个知识点没有理清,他会两遍、三遍变着法讲,直到讲懂为止。”莫雷的拼搏精神让她叹服。
“我从来没有职业倦怠。”莫雷笑着说。教学多年,没有哪几次的课件是完全相同的。明天要讲的课件,即使之前已经用来讲过,他也要在前一天更新版面与内容,因为“讲课就是研究和思考问题的过程”,即使是同样的研究方向,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进展。科研与教学相长,使莫雷永远保持对教学的新鲜感。
2018年,莫雷带领心理学院一众名师组成的心理学科教师团队获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这也是全国心理学界第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苏东青,自1991年师范毕业以来,深耕基础教育31年。“把立德树人作为第一追求,把党员作为第一身份。”作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两届广东省党代表,她始终把对党忠诚、讲政治、作表率放在首位,做师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
她不仅坚持为师生上好生动活泼的思政开学第一课,还善于把党建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推动支部建设。通过“输送培养 高校引领 校际联动”的方式,利用广东省苏东青名校长工作室的平台,探索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一科一策”“一师一题”智慧学习型组织的培育新模式。
至今,苏东青开展宣讲、上专题党课40多场次,主讲的党课视频《重温百年党史 赓续红色精神》被评为2021年度潮州市“十佳精品党课”,撰写的党建案例代表学校参加潮州市城市基层党组织现场比拼,获评“十佳创新案例”。
他们用实际行动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师风,书写了教育系统一个又一个先进事迹,也反映了广东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和成效。
构建体系,职前职后一体发展
回顾这十年,广东教师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够不断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开新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构建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方面,积极推进广东“新师范”建设。比如,加大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支持力度,调整优化专科、本科、硕士师范生培养层次结构;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提高生源质量,吸引和选拔优秀青年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加快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强化师范生技能培养,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和匹配度;打造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11个师范院校与21个地市“组队”,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累计立项建设287个省级示范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等等。同时,提高省属高校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2020年普通本科师范生生均拨款标准达到15000元。
另一方面,健全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目前,全省建成11个省级中小学(中职)教师发展中心,计划建设150个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已挂牌成立147个,已完成基本建设任务112个),建设209个省级教研基地,280所校本研修学校,基本形成了以省、市、县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教研基地,校本研修示范校,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此外,依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的27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30个省级名师、名校长、培训专家工作室,初步形成省、市、区(县)、校分级协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深圳作为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最早、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基础教育正从改革试点迈向先行示范。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深圳不断健全教研机构。
2021年5月,深圳市教科院确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加挂深圳市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深圳市教师发展中心牌子。同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圳市“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健全市、区、校三级教研组织,推动市、区教科院(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目前,深圳共有8个区级教科院(加挂区级教师发展中心牌子),1个区设立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加挂区级教科院牌子),1个新区设立教科研中心。全市中小学全部设立了中层教研机构、各学科组、年级备课组,大部分中学设立了内设机构教科室,还有部分学校设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大部分小学设立了教学处负责分管教研、科研、培训工作。
广东在教师教育工作上进行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促使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创新,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强化培训,提升队伍整体实力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队伍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之一。十年来,广东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多措并举,不断增加教师培训的机会、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进而有效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广东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提升,构建多层次、全学段、全覆盖的教师培训体系,省级按2%的比例开展教师示范培训,市级按10%的比例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县级落实教师全员培训。每年省级财政在“强师工程”经费中安排约2亿元,用于组织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项目,并深入实施广东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提升教师素质。
据统计,2021年全省有139万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其中省级以上培训为36.9%,较2012年增长15.65%,教师参加培养培训机会大幅增加。
以东莞为例,自2012年至今,东莞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培训量一直处于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21年培训与服务近20万人次。2021年,启动实施“莞邑良师”行动计划,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22年,评选出首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0名,教育家型校长和教师培养对象50名,新一轮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250名,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校(园)长工作室主持人培养对象163名。
通过教育领军人才培育,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素养厚实的教育人才,正是当下东莞教师队伍建设的破题关键。首批10位培养对象涵盖小、初、高不同学段,涉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一线教师、学校校长,也有来自教研管理岗的教育工作者。通过“一人一案”个性化发展方案,对他们进行为期三年的定制式培养。
放眼全省,广东通过实施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累计遴选982名学员参加省级培养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学员成长为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获得多项荣誉和称号。
国家教学名师刘志伟是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首批教育家学员,他扎根乡村教育41年,利用乡村本土资源,激发学生创造活力,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小科学家”“小创客”,申请国家专利超过100项,获批国家专利75项,更在世界三大发明展中获金奖15项。他出版科技教育专著6部,其中《中小学知识产权教学指引》成为我国首本中小学知识产权教师用书。
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广东有8个教师团队入选。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理论与创作实践教师团队便是其中之一,团队负责人何镜堂虽年过八旬,仍奋战教学科研一线。他强调“学建筑先学做人”,以己为范,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等荣誉。他主持筹备的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成为国内建筑学界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构筑了产学研一体、系统完备、国内一流的学科发展平台,从理论、技术创新角度为建筑学科全面发展以及当代中国城市建设做出积极探索,为中国建筑学科发展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黄大年有家国情怀、报国之志,也有奉献精神。”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认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有爱国心、报国志,心往一处使”。他领衔的新闻与传播学院融合新闻教师团队,创建了“一三五”党建体系,形成“一元主导、三位一体、五维互动”党建模式,实现思政工作、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有机融合,逐步构建了一支致力于探索媒体融合时代全媒体教学与研究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团队共15人,其中1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5人担任国家级课程负责人,9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通过一系列精准的“组合拳”,广东教师队伍实力逐渐增强。近三年,全省共有18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3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十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07项。
补齐短板,夯实乡村教师队伍
要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下大力气为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广东持续夯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化城乡教育办学模式,调整优化城乡教师配置,提高乡村教师待遇。2013年起,省财政累计安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超208亿元,每年惠及约32万名乡村教师。
广东通过“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公费定向培养”“银龄讲学计划”等多种渠道,有效补充了一定数量的乡村优秀教师。截至2021年底,“上岗退费”政策已吸引近5.6万青年教师到乡村任教,95%期满后继续在当地任教;招录超万名公费定向师范生在校培养,有100多名公费定向培养教育硕士到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任教;招募613名退休教师到乡村学校讲学支教,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广东还深入开展“三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教师专项支持计划,每年选派支教教师400名,2021年起实行“双向选派”,支援地同步接收受援地教师跟岗学习。按照“一县一案、精准施训”原则实施“三区”教师全员轮训,分层次、分类别、分学科组织专业培训。
2021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启动“走进粤东西北教研帮扶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教研员、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骨干深入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校、幼儿园,覆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各学科,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指导受帮扶地教研员、教师,从理解课程标准开始,研究掌握教材、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组织、更新教育理念,辐射带动全省教研员、教师队伍教研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升,培育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从“输血式”帮扶走向“造血式”帮扶,支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目前,该活动已组织了8次,每次直接参与活动一线教师超过4000人次,活动满意度95%以上。
此外,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荣誉表彰等方面,广东给予乡村教师更多政策倾斜。乡镇、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由0.49%提高到5.33%,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小学专任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比例高于珠三角地区;农村初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15.56%,较2015年增长8.51%,与城市占比基本持平;高中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为21.55%,增长速度优于城市。
激发活力,深化教师管理改革
十年来,广东省始终坚持不懈推动教师管理制度改革,落实教师资格制度改革、持续完善教职工编制管理制度、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深入实施督导检查、稳步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着力破解制约教师队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2016年全面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以来,新增中小学高级教师约6万人,基本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评而未聘”问题,建立健全了分级管理服务机制,优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和评价标准,努力破除教师评价“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市、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评价内容,占比最高。2021年市级评价珠三角地区达到26.5%,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达到30.5%;县级评价珠三角地区达到29%,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达到33%。
与此同时,全省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各地级以上市及县(市、区)均出台了“县管校聘”实施方案。实施改革以来,全省约60.8万名教师参加竞聘。2021年全省有4.82万名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占总数6.94%,其中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38.43%,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8年,南雄市作为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稳妥顺利完成了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第一轮聘任工作,推动了教师队伍科学合理流动,教师交流比例达到了37%。2020年,南雄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全面启动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工作,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校长交流比例达40%。
南雄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科学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流动和管理的问题,优化了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了质的改善,教师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师在工作中有了更多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强师之路从未止步。广东将进一步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规范管理、加强保障,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数读
十年来,教师队伍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由115.55万人增长至159.23万人,增长37.80%。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量实现翻一番,幼儿园专任教师累计增加17.62万人,增长104.44%;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累计增加4000余人,增长164%,越来越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十年来,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各类专任教师达标率逐步提升。全省幼儿园、中小教师学历达标率超过99.9%,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较2012年增幅最大,增长6.74%。小学紧缺学科教师队伍进一步充实,体育、音乐、美术教师配备数从2015年的30072人、19257人、17363人增加至2021年的47471人、32016人、30168人,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十年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全省幼儿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由51.95%提高到87.19%;小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由29.69%提高到78.1%;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从由67.26%提高到93.74%;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比例由6.30%提高到16.33%。全省本科和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增长约13.65%,达43.57%,具有硕士以上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增长约14%,达87.38%。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