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工作时间的问题,我常常会在凌晨六点左右醒来,那时的世界是那么静,窗外的天色是混沌中的半明半暗,隐约的车声人声蕴含其中。此时,总觉得躺在床上的我也是一缕天色,人生的某个时刻是那么孤独和恍惚,不知存在,不晓得失。
十余年前,我还在一个偏僻的乡村安静地生活,教书。我曾经在那里生活了好多年,并且准备继续生活下去。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妻子决定离开家乡,外出闯荡。那年冬天,我陪着妻子走出不见硝烟的考研战场,武汉的天空已是瑞雪飘飘。我扛着从偏僻的山区小镇带到武汉的60多斤书往回赶,那些沉甸甸的书曾随着妻子数次辗转,曾在无数岑寂的夜里陪伴着她,在风雪和泥泞里我小心地呵护着它们,如同呵护一个美丽的梦想。
列车在黑夜中穿行,窗外的夜景一闪即逝,如同人生的某些片断。走出随州火车站,猛烈的风夹杂着雪花狂涌而来,切割着视线,仅仅瞬间,已是落雪满头。我静静地站在雪地里,看不到前方的路,仰望天宇,心事如雪,纷纷而茫然。
第二年,妻子如愿以偿去了她理想的大学,读了她喜爱的英语专业研究生,而我则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放在了深圳,成了一名代课教师。十几年过去了,我从最初的不适、迷惘过渡到现在的安然、平静。
二
我带着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的文章剪报本南下深圳。在深圳人才市场,我看到一家公办学校的招聘信息并报了名,据说,十年来这所学校只来过一次。
面试结束,和几个竞争对手一聊才知道,他们几个都是家住学校附近的。我心里暗想,完蛋了,这些人肯定都有人脉,我一个外地人肯定没有希望了。
结果出人意料,这一轮面试,语文学科只录取了我一个,我高兴得猛然一拳砸在路边的树上,然后忍着疼痛,打电话给妻子通报喜讯。
后来听录取我的领导讲,并不是我的试讲多么精彩,而是我发表的那些文章得到学校的青睐。领导说,不少语文老师常年不写作,自己都不写作,如何教学生写作?
我不得不感慨:深圳果然是公平的,那些灯下埋头写作的日子没有白过。
进入学校代课,和这里的学生一接触,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安。下课了,我看到一位学生伸手揽住一位老师的肩膀,师生如同兄弟一般有说有笑,这一幕情景在乡村学校是绝对看不到的。如此亲密无间,老师还怎么管理学生?
我来自乡村,那种土里土气,早已被学生看在眼里,一开始与学生打交道,总是感到隔阂,有时甚至会遭遇学生的“刁难”,当然也有学生愿意伸张正义保护我这个“土老帽”。经过一年多的历练,我才掌握了与大城市学生相处的方法,那就是倾听他们,尊重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在这个基础上再要求他们。我的自卑感消失了,语文课堂上随意挥洒,深得学生喜爱。
然而,站稳了讲台并没有消除我内心的不安。毕竟,代课教师很不稳定,是否续聘全看学校的需求;再则,同样的工作量,代课教师的收入远不如在编教师。身份问题一度使我陷入深深的无力感。
至今犹记,在校车上赶往学校的途中,我曾一连几天看到一个人。在那家港资企业的围墙外,在熙熙攘攘的深惠公路边,他背对着整个世界,在围墙的那个小小的角落里支起了石块,架起了一只小小的铁锅,用捡来的木棒,安静地煮着他的早餐,煮着他的梦想和命运。他是哪里人?是谁在这个早晨把他安放在这个角落?还有我们满车的人,来自中国不同的省份,我们都是深圳公办学校的代课教师,命运的车轮最终会把我们安放在哪里? 这世界的芸芸众生又是被谁所安排?那时的我没有想到,几年后我会迎来命运的转折点。
在当时,深圳会时不时拿出一些名额面向代课教师招考,通过招考就能入编。这年十月的代课教师入编考试,区里拿出了5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名额,而当时全区中学语文代课教师有一百多人,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我每天定好闹钟,午夜三点起床,洗把脸,就开始背书,刷题。四点半躺回床上再睡一会儿,清晨六点半起来坐车去学校上课,每天如此。
最终我以笔试语文组第一名、总分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入编。
三
做语文老师自然少不了早读。清晨七点,我们匆匆赶往食堂,大家见面只是微笑点点头,脚下却像生了风一样,步履匆匆地朝前行,没人讲话,连吃饭都很安静。吃完早餐,又急步赶往教室。
备课,是最能提升自己的环节,一篇课文反复读,梳理好脉络,观看名家的教案,发现不适合本班的学情,便反复修改。
研究文本,读课文,关注并阅读当下文学精品,将其引入课堂。同样是写捕鸟,为什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来的《尘埃落定》截然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一段究竟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杜甫的满腔热诚和痛苦悲愤的呼号?我关起门来,一遍遍地朗诵,仔细揣摩声音的抑扬顿挫与轻重缓急,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平时考试完毕,我们一个备课组七八位同事,带着学生试卷,来到一家咖啡厅或者幽静的西餐厅,边吃边改卷,从傍晚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常常是边改边聊,说起学生的趣事忍俊不禁。
紧张,高效,充实,是深圳的内核。在深圳,我们用匆匆的脚步丈量着自己的人生,也用坚实的脚印安放自己的梦想。
深圳是一座高效的城市,求真务实,注重效率本没有错,但高效能否走进学校,主宰课堂?这其实一直是有争议的。
追求高效的背后,其实是追求分数。而生命的成长、开悟自有其规律,无法拔苗助长。但另一方面,中国的家长们由于来自社会的竞争,提升社会阶层的渴望非常强烈,几乎都倾向于追求分数。
我任教的学校,有几年一直在强调高效课堂,为此特地请了高校教授到学校跟踪指导。我是教语文的,语文如何高效呢?
语文教学中,最难的是作文教学。有同事曾告诉我,作文教学的秘诀就是让学生背诵范文,然后在考试的时候进行套作,这样提分最快。那年的中考阅卷刚好抽到我改作文。在阅卷现场,我看到大批量的“李白向我们走来”“杜甫向我们走来”,这些作文注重语言的华丽,修辞的铺陈,然而内容空洞,不知所云。
这种文风后来遭到了激烈的批判,随后的语文考试中,作文试题后都会附录一句:严禁套作。毫无疑问,这种文章由于不重视真情实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阅读者也会觉得索然无味。
我们的作文能否安放学生活泼美好的心灵?我从随笔入手进行习作教学探索,要求学生真实记录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一周两次,每次不少于200字。出人意料,在随笔写作中最出彩的,不是那些考试作文获得高分的学生,而是几个成绩一般甚至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在随笔中实话实说,有的幽默风趣,有的真实感人。
示范效应马上就来了,很多学生开始注重观察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做了几周,我就以几篇200多字的素材为例,教他们改写成作文。接着,编辑班级文学杂志,学生的好随笔甚至随笔中的好句子,都发表出来。
最近几年,很多学校也不再提高效课堂了,而是主张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给学生自由舒展的时间与空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敬畏中华语言文字和文字后面站着的那些精神明亮的人。他们写下的字句成为我身体里的骨头和思想里的闪电。我愿意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文字里,因为那里才是我的精神栖居之所。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平湖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