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伟,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教学管理中心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东莞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东莞市第四、五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
近期,得益于岭南师范学院组织的广东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这个学习平台,欧阳伟出版了新作《重构与突围: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他说:“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岭南师范学院多名教授悉心指导、不断鼓励,还有文科名师培养对象这个群体之间互相促进,使我不断地梳理和提炼自己的教学成果,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他还提出“原生语文”教学主张,出版个人专(编)著4部,获省、市教学成果奖6项。
《广东教育》:除了《重构与突围: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与实践》一书,您还写过另一本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初中文言文的别样世界》,为什么这么热衷于文言文的教学探索?
欧阳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领域的研究我都有涉及,只是更关注文言文,主要基于几点考虑:一是初中生一开始接触文言文,因为文言文与时代相隔久远,古代的话语系统又与现代话语系统有较大差异,而文言文本身缺乏生活交际语境,在日常中的使用概率和频率低,因此有强烈的陌生感;二是相对现代文而言,学生接触到文言文素材的机会少之又少,平时接触的文言文除了教材中的篇目,几乎没有太多的一手文本材料,字词的释义与今天的字义词义出入较大,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所以学生对文言文又有天然的畏惧感。学生的问题就是教学要解决的主题,因此,文言文教学就自然成了我关注的重点。
《广东教育》:您从哪些角度来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欧阳伟:经典的文言篇目蓄积饱满的内在价值与精神力量,从显性的文字到隐性的文化,从诗性的思维到独特的审美,在可教与应教,应教与在教之间,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并智慧地取舍。
首先,要让学生发现诵读之美。文言大多凝练典雅,含蓄蕴藉,音韵相谐。《诗经》里的“青青子衿”,屈原的“披发行吟”,孔明的“临表涕零”,苏子的“澄澈空明”,都要在反复吟咏诵读之中体会古人之意。在吟咏之中,当疾则疾,当缓则缓,轻重有序,缓疾有章。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学生在诵读之中,浅则习得语感,深则悟得语理,内化言语,外化文字。
其次,要让学生品味文字之美。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它的形式外现悦目,内蕴愉心,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是汉字独特的魅力所在。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它不仅仅是线条上的变化,语义上的变更,更是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代代沿袭与传承。学习文言字词就是要在横竖撇捺之间,找到它的源头,追溯它的演变。找到这条路,才能找到文言回家的路。
第三,要让学生体验情感之美。文言文无不深蕴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发现宇宙之大,或发觉自然之真,或抒发性情之美,或表现社会之善,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个人生情感体验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走近古人,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和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杜子美的悲天悯人,范文正的天下己任,欧阳修的与民同乐,每一篇经典都蕴含人物的情怀与人生智慧,深入体验,才能让自己的思想走向丰盈和深刻。
最后,还要让学生领悟章法之美。文言文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散文小说,都是典范的章法之作。在起承转合之间,或行文曲折,跌宕起伏;或卒章显志,直抒胸臆;或铺陈其事,层层环扣。其势时如滔滔江水,时如潺潺细流,时而倾泻如注,时而水平如镜,无不与章体、情意相融合。《史记》的尺水兴波,《孟子》的铺陈排比,《左传》的委曲简约,自成一体,各自成就了流传千古的经典范作。因而,古文中“表”有表意,“铭”有铭体,“说”有说法。情与意,章与法,相契相融,不拘一格。
《广东教育》:在文言文的教学策略上,语文教师要做出哪些主动的应变,才能让学生更好领悟?
欧阳伟:学习是思维结构化的过程。思维经由阅读结构化,言说促成思维的结构化,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积极的文言文实践活动是学习文言的必由之路。只有教师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具有强烈目标指向和学习兴味的文言实践活动,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容易、更快速地借助积累形成文言语感,建构系统领悟文言语理。因此,情境支架、知识支架等策略支架的搭建,打通了从语境到语感再到语理不同层次的语言运用通道。
积累与整合,感知与体味,体验与感悟,体认与传承,文言素养的获取,从来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建构的过程,被动地灌输永远无法企及言语的内核,这些都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因此,我们从单篇教学到群文教学再到大单元教学,无论哪种教学形态,都应该时时记取文言当初的模样,让学生亲近文言,看见文言之美。
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围绕文言、文学、文章、文化四个维度,我带领团队不断尝试各种策略,既有文言课堂任务群构建的策略,也有文言课堂数媒介入的策略;既有情境支架搭建的策略,也有文化渗透的策略。在不断地尝试和改进中,我慢慢发现,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是文言,落点是文化。文言文教学要突破,必须围绕“言文章道”,不断寻求教学策略上的突围,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然之路,即从原点出发,不断生长。于是,在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中,我逐步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原生语文”。
《广东教育》:您提出的“原生语文”主张除了直接建构在文言文教学探索之上,还基于哪些思考?
欧阳伟:当下的教育改革推进非常迅速,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大项目等概念扑面而来,概念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核心,理解这些概念的本质才能深刻把握这场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但是不管是什么范式或概念,学科的本质属性是不变的,任何的范式或概念都要从学科属性这个原点出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理解和运用的核心是思维,因此,语文学习的本质,是言语思维的培育。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把重点放在思维训练上,以思维训练为核心,训练学生的语言;以语言训练为凭借,开发学生的思维。
基于语文学习的内涵、目的和本质我凝练并提出“原生语文”的主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构建从原点出发,不断生长的语文模式,逐步厘清语文的功能,明确语文教学的方向。
《广东教育》:“原生语文”主张的内涵是什么?
欧阳伟:原生语文,“原”是指初始,本原;“生”是指生态、生活、生长。原生语文就是回归语文的本原,关注篇章中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重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重视学生对作者所抒发的感受的体认。从言语对象指向言说方式,以任务为导向,打通学习与生活的界限,在有趣的课堂生态和言语实践中生长出丰厚的语文素养。
“原生语文”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为支撑,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强调言说对象和言说方式,在不断积累和运用语言中,培育言语思维,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广东教育》:作为省“百千万”初中文科名教师培养对象,您如何带领团队一起研究和践行“原生语文”主张?
欧阳伟:“原生语文”还处在初步构建阶段,这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我们工作室团队依托专家引领,搭建基于研修、研训、研讨三研一体的立体教研平台,以专题学习为主要方式,构建学习共同体,不断钻研教学,推动团队的专业成长。
一是共同学习,明确任务。我们一起研读《文言文教学教什么》《文言文该怎么教》《怎样学习古文》等专著以及新课标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一体四面,从文言、文学、文章、文化四个维度去学习文言。明确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是文言,终极是文化,要在文言教学中渗透文化。
二是探索规律,创新策略。我们不断探索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中,我们发现,相对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的语用材料由于时代和文化差异,呈现松散和非聚合状态,语感的培养又需要同组同质的更多文本来辅助养成,故文言文的阅读与群文阅读就有了天然的必不可分的联系。结合传统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国际上普遍应用的阅读理解策略,我们将文言文群文阅读策略大致梳理出五种基本策略:母题建构、章体建式、比对阅读、延展联读、统整重构。我们还不断渗透情境支架策略、任务群构建策略、文本细读策略等,让策略助力深度学习。
三是价值引领,发现成长。在语境—语感—语理的学习路径中,我们打破课堂时间和空间界限,从学习方式到教学手段,从活动形式到数媒融入,使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文言能力,让文言文可吟、可唱、可观、可感,融入生活,激活创作,进而生成文言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文言,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文化自信的时代新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强化课程的育人导向,看见人的成长是语文教育的使命。我们在探索中真正实现从原点出发,不断生长的语文教学。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