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www.凯发

“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www.凯发

  梅县区,汉族客家民系聚居地之一,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环境优美。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开山鼻祖、梅县籍名人李金发在一首怀念故乡的诗中曾这样写道:“我的故乡,远出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用落叶谐和/一切静寂,松荫遮断溪流。”

  这是美丽山城,更是文化之乡。素有耕读传统的梅县人,而今正推动教育走向内涵式发展。在教育创强的基础上,2015年开始,梅县区聚焦人的现代化,致力于教育软实力的提升,以内涵式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

“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优质发展:技术与内涵同步提升

  优质发展,体现的是教育现代化的质量之维。梅县区制订了科学、系统的教育发展规划,一方面加大投入,提升技术、装备等硬件水平;另一方面坚持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式发展导向,把教师与学生的现代性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尺度。

  1. 深化教育信息化

  “刚开始,不少老师对于教育信息化应用是比较排斥的,觉得增加了工作量。在被动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信息化确实给日常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变革,教学成效逐渐体现。可以说,我们对信息化的态度是从害怕到主动参与,再到教学中完全离不开了。主动用信息化技术的老师,精心打磨教学技艺,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纷纷获奖,今年9月,我校陈琳老师在全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大赛中荣获特等奖。”这是梅县外国语学校教师葛小英的切身感受,也是当地许多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心声。

  自2014年以来,梅县区先后投入资金8500多万元,充实、更新、完善各类学校的信息化设施等,实现了“校校有网络,班班有平台,师师有电脑,人人有空间”。目前,区内80%以上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要求,90%以上专任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拥有个人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结合“广东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家校帮”“和教育”等资源的利用,不受时空限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了更丰富的形式和更广阔的天地。

  着力促进各学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信息化更新之后,梅县区持续发力,探索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的途径,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做到‘目中有人’。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问题,更是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的深度改革创新,围绕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重构教育教学体系的问题。”梅县区教育局局长冯治山如是说。

  2. 全面提振师资力量

  如何推进内涵式的教育现代化,冯治山有如下的理解:“教育现代化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前者指技术、装备等的现代化,后者指的是人的现代化。两者缺一不可,但人的现代化才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以这种思想统筹教师管理工作,梅县区内培外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如今,整个队伍风清气正、你追我赶、力争上游,充满正能量,社会评价度高。

  用心抓学历。梅县区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采取业余与脱产、全员与骨干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全面推进“省级骨干教师”“名校长”“名教师”等培养工程。近三年,全区有10位校长被评为市级以上名校长,93位教师被评为市级以上名教师。《梅县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于2015年出台,要求50岁以下的公办教师必须参加提升学历层次进修学习,学费由区财政负担70%,学校负担20%,个人负担10%。2015年以来,全区共有540多位教师参加了提升学历进修培训,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历层次。

  把好进口关。为解决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梅县区逐年加大优秀教师招聘、引进力度,2014年至2017年春共招录了55名研究生和238名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其中,还通过重点招录一批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专业教师,逐步解决了学科结构性缺编问题。目前,梅县区幼儿教师大专率为74.8%,小学教师本科率为47.2%,初中教师本科率为86.3%,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占比为8.74%。仅梅县外国语学校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人数,就达到73人。

  教科研引领。“实施‘三礼’教育,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的研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基于互联网 低年段儿童绘本阅读指导策略与指导模式”“中学生排舞在中学体育‘选项教学’中的应用”“微课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的有效性研究”“区域地理的情景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实践”……这些只是梅县区一线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冰山一角”。2014年至今,全区承担省级科研课题30项(含省重点课题4项),市级科研课题53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47项;全区有275篇教师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24篇,省级奖励144篇。丰硕的教科研成果,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科研基础,促进了当地教育内涵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交流促发展。为了拓展教师专业视野,梅县区创新师资交流机制,鼓励当地学校与广州、深圳的名校签订共建协议。作为承接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畲江镇中心小学抓住两地经济合作的契机,与广州市小北路小学缔结共建协议,定期组织教师赴小北路小学观摩学习,汲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并深入课堂观课议课,就课程设置、教学特色、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提升。

  梅县外国语学校更是将“教育帮扶”模式引向纵深。2015年9月创建之初,学校就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延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何传添、深圳外国语学校原校长汤佳宏担任顾问,聘请了深圳外国语学校副校长陈建军担任首任校长,为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在合作共建的框架之下,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深圳外国语学校交流学习,开展学科研讨活动,让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更高层次的提升。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果说,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那么人才培养则是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现代化最直接的质量体现,就在于能否有效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铸就学生的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德育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诚信教育、生命教育……梅县区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的德育体系。各校以学生情境活动为中心构建德育新模式,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生动活泼的情境体验活动中,增强了德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德育创新取得了显著实效。丽群小学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梅县高级中学、丽群小学、华侨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丙村中学等9所学校被评为“梅州市德育示范学校”。

  教学改革。梅县区重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在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常规课程的同时,引导学校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知识的传授由教师“输入式”转变为学生“感悟式”“体验式”学习。教师走下讲台,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均衡发展: 效益与公平兼顾

  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是教育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维度,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梅县区的经验,是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避免教育现代化陷入单一效率型的怪圈。

  1. 满足随迁子女入学需求

  2018年9月2日上午,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的1000多名新生,从家出发,手持“20180902次梅外列车”车票,到校参加入学典礼,点朱砂,演唱英文歌曲,开启求学新篇章。这所新建成的学校,可提供1800个学位。与此同时,地处锭子桥的程江镇新民小学,也以崭新面貌迎接学生。区政府投入7000万元,将新民小学教学点扩建成可容纳36个教学班的区直属标准化学校,占地总面积16.4亩,新建有1栋综合楼和200米跑道的运动场,并配套建设室外道路及广场等,可提供2500个学位,缓解了程江镇中心小学的招生压力,有效地缓解了大班额问题。

  近几年,梅县区新城建设步伐加快,给当地教育带来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2014年以来,梅县区先后投入资金12.6亿元用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其中,投入10.5亿多元在新城西片区建设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规模为5000人的高标准、现代化、富有特色的梅县外国语学校,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投入2300多万元把程江小学德兴教学点扩建为区直属小学,增加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2000多个;投入330多万元,将第一职业学校西桥校区改造成规模1200人的标准化小学,缩小新城中心小学、丽群小学、扶外小学的招生区域,控制小学办学规模和学生班额。目前,梅县区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今后3年,梅县区计划加大投入,新建小学2所、初级中学1所,扩建城区小学1所,进一步增加城区小学学位。

  2. 着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没有乡村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梅县区教育的现代化。近几年,梅县区依据弱势补偿的公平原则,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投入1.1亿多元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完善设施,缩小了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尤其是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差距。畲江镇中心小学地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园,是目前全区面积最大的小学。近几年,它的升级改造给附近农村适龄儿童和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更多优质学位,共计投入4000多万元,征地28830平方米,增加园区学位1500个。全校52个班均配备电教平台(其中32个配备的是一体机),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韬奋学校和5个教学点全部实现“三通”。

  为了优化配置农村学校师资力量,梅县区构建了常态化的城区骨干教师支教机制,通过城乡学校对口支教、新进教师到农村锻炼、农村优秀校长到城区学校轮岗、城区学校副校长到农村学校任正校长等多种形式,推动全区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同时,充分发挥梅县区实验幼儿园(省一级幼儿园)的辐射示范作用,采取送教下乡、师徒结对等形式,定期将实验幼儿园的骨干教师下派到乡镇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指导,提高了全区学前教育水平。

“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特色发展: 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成

  特色发展,是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充分利用本区域、本校历史文化积淀,逐步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面貌,体现的是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发展和多元实践。梅县区依托客都梅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之乡”的优势,引导学校挖掘客家传统文化精髓和革命老苏区红色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坚持现代化的价值导向,着力打造外语、科技特色课程,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特色发展之路。

  1. 挖掘客家山歌的教育价值

  客家山歌,是闽粤赣客家人聚居地特有的艺术形式,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2016年4月,在“客家山歌进校园”艺术特色教育活动中,德兴小学客家山歌幼苗培训班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著名山歌大师汤明哲前来开班上课,梅县区文化馆的专业人员、嘉应学院山歌班学生也一同进行培训和指导。山歌班成立两年来,坚持每周一节课,不少山歌作品,由汤明哲作词,学校山歌班教师谱曲、编舞,学生学唱并表演,充分展现了客家元素和客家特色,山歌节目连续两届获得梅县区中小学文艺汇演山歌节目一等奖、创作一等奖。其中,《客家山歌进校园》获梅州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二等奖。此外,扶外小学、松南小学、新城中心小学等校均聘请山歌大师或山歌手担任山歌教师,梅县高级中学的“千人山歌大对唱”曾成功入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2. 传承红色基因的办学实践

  梅北中学的钟楼于1935年落成,2006年重装大钟,正面是大钟,背面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天下为公”。它静静矗立在石扇镇,见证了这所百年老校的耕耘求索。开国中将肖向荣等近十个将军,冯廉彬等众多专家、学者,都是从这儿走出去的。为传承红色基因,学校特设三间课室,分别展示百年校史、肖向荣中将事迹等。无独有偶,梅州叶剑英红军小学是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积极践行、丰富和发展时代新人的内涵,引导学生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做新时代好少年。学校文艺队参加全国红色文艺演出多次登上央视荧屏,2014年被评为首批“全国红军小学五星级学校”。

  3. 立足能力导向的素质养成

  在梅县外国语学校教师曾小凤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堂上,学生用平板电脑录制作图全过程,把作业成果拍照上传展示,曾老师现场批改。随后的在线检测环节,曾老师快速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针对问题实时析疑,真正实现了课堂实时反馈,学生用平板发表弹幕,评论总结学习收获。这样的智慧课堂,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深受学生的喜爱。作为梅州市第一所公办外国语学校,梅县外国语学校的建设聚集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它的发展定位是:打造具有信息化应用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培养博采中西之长,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成为粤东地区一流、全国闻名、享誉东南亚的一所外国语学校。2015年9月开办后,学校紧紧围绕该目标,每学年开展优秀空间、教学助手应用优秀课例、优秀微课的评选活动,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应用。除了英语,学校还开设德语、日语、泰语、印尼语等外语课程,引进了4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教对学生进行原汁原味的外语教学,并积极拓展与国外姊妹学校的交流空间。“希望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发挥特长,走出国门,为华侨之乡梅州促进各地的交流与沟通。”校长陈建军如是说。

“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客都明珠”探路教育内涵式发展——梅州市梅县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纪实

  为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梅县区积极引导各学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着力打造特色科技教育品牌。作为广东省首批、梅州市第一所“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华侨中学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取得了尤为突出的成效。学生在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东省少年儿童发明大赛及梅州市各项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均取得优异成绩。2014至2016年,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47项,市级奖励34项,其中李威达的作品“新型虹吸排水花瓶”和郭志立的作品“手压发电取火器”分别获第十届、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奖并获国家专利。

  结语

  系统行动、大笔投入、多元引培、特色兴校……在采访中,记者近距离感受了梅县教育人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百花齐放燕归乡,退冬藏,到春芒。细雨飘扬,云隙见阳光。喜鹊枝头歌唱荡,彩蝶恋,蜜蜂忙。

  暖春来到校园芳,少年郎,上学堂。朝气蓬勃,壮志满心膛。又是一年艰苦过,需努力,创佳章。

  梅县高级中学高吟诗社副社长黄颖的《江城子·春意盎然》,不仅展现了高级中学的风貌,更表达了学子们奋勇拼搏的决心,其实,这也代表了梅县教育人的心声。当前,梅县区正全力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争当粤东西北振兴发展和梅州市“一区两带六组团”建设的排头兵,公平教育、均衡教育、优质教育、特色教育,必将为梅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撑及内生动力。

  (本文图片由梅州市梅县区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黄日暖)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