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育与生长——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儿童生长课程” -www.凯发

共育与生长——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儿童生长课程” -www.凯发

  “我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始终把儿童放在学校的中央来看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为什么致力于开发“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面对记者的提问,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校长陈俊芳这样回答。“我们学校虽然一直以来都是窗口学校,但是通过这一窗口发挥引领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如何突破?经过调研与思考,以‘儿童生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再造成为我们选择的重要突破口。”就这样,以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样态学校的实践学校为契机,在融合统整理念引领下,西关实验小学稳步推进儿童生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推动学生实现内生式生长。

共育与生长——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儿童生长课程”

  以项目负责制开发儿童生长课程

  在儿童生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上,学科融合统整的理念如何落地?“主要靠教师合作制和项目负责制来落实。我们没有全科教师,教师合作能够有效打破传统学科教师隔离的现状。如何实现教师合作,我们以项目负责制为核心推进,实现学科融合统整。”陈俊芳这样告诉记者,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是通过常态化、系列性的走班选课、课外研学和展演评价来实现育人目标,“一是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二是帮助学生从多元角度和观点看待同一问题,三是促进学生批判思维、决策能力及价值观的健全发展,四是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整合知识的能力,超越学科界限并进行创造,五是养成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为学生的文化创新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以“走读广州”课程为例,德育主任谢慧菁作为生命课程组“走读广州”主题课程的项目负责人,与组内教师、家长导师一起精心策划了“美食与风俗”“建筑与景观”“地理与自然”这三个“最广州”小组,串联起最能体现“海上丝绸之路风情”和“广州味道”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品美食、看风情、长知识。“学生在走读广州中兴趣盎然,收获满满。”谢慧菁说。“美食与风俗”小组负责教师麦泳欣以“端午良辰美景享万‘粽’风情”为主题开设课程,带领学生了解端午传统习俗,学习粽子制作方法,动手做粽子。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还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地理与自然”小组负责教师梁敏玲说:“走读广州是研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这一课程,她多次组织研学活动,带领学生沿广州中轴线领略广州的风采,让学生边走边记,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参加过该课程的学生温政霖说:“通过实地去观察,学到了课本里面学不到的知识,在真实环境中学习,更容易理解知识。”

  仅仅2年时间,西关实验小学的儿童生长课程已在最初的“走读广州”“西关文化”“steam l视角下骑楼美的探索”3大主题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创生、发展为“走读广州”“城市生态系统”“我爱仿真模型”等9大儿童生长课程。其中,每个课程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大致需要8~12个课时,跨度为6~10周,根据内容及课时实际需要,每周半天或90分钟或40分钟不等。课程实施由学校统筹安排,项目组组长、项目核心人员以及项目成员的课时安排统一体现在每学期课程表上,灵活运用学校校本课程课时以及结合国家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交替安排课程项目具体时间。

  科研主任谭昀说:“我校一直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对于包括西关建筑、西关美食、西关民俗风情等在内的西关文化都有比较成熟的校本教材与精品案例,在我负责的团队中综合实践教师居多,以西关建筑为课程主题导向的‘steam l视角下骑楼美的探索’就在此基础上诞生。”该课程采用项目制、教师合作制、家长导师制推进管理,以“西关骑楼”为关键词,把课题、课程、课堂和跨学科学习进行融合,从科学(s)、技术(t)、工程(e)、艺术(a)、数学(m)、语言(l)等多维度引导学生探究西关骑楼的特征、类型、结构和模型的设计、制作与范式,引导学生展开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视角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开放活动中学会学习、合作、创造。

共育与生长——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儿童生长课程”

  与家长导师团共建儿童生长课程

  “家长导师团”是西关实验小学“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的重要特色。有了家长导师的介入,家长和学校站在同一战线,结成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同盟军”,教师、学生、家长和学校四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开始建立。

  “2017年9月,我校在一至五年级的家长中进行导师招募,经过家长个人申报特长、学校考察、家长承诺、与学校签约等步骤,首支由34名家长组成的导师队伍成立了。”教导主任肖慧说,经过一年的实践,“2018年7月13日,学校开展了‘精英齐聚 共绘精彩课程——家长导师交流分享茶话会’,家长导师的参与获得了师生一致的认可与好评。”梁敏玲也说:“参与开发儿童生长校本课程,肯定会增加不少工作量,幸亏有家长导师的共同参与与帮助,激励自己持续前行,在参与‘走读广州’课程开发的基础上,现在又负责开发了‘城市生态系统’课程。”

  “家长导师进课堂”项目,推动了家校联动,带动广大家庭共同成长,让许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成为众多学生发展不同素养的导师;让不同类型的家长导师原生态分享自身优势,为孩子幸福成长提供了更多选项和生命滋养。

  家长导师团的戚志强,出生于广州荔湾老城区,是典型的“西关人”,有着自己的手作木器工作室。现在,他的手工木器课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儿童生长课程”之一。在一次让学生用废旧冰棍棒制作裁纸刀的课上,用彩笔美化裁纸刀时,很多学生用到了诸如龙、华表等带有传统文化的元素,这让戚志强感到十分欣慰。他说:“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扬。”

  作为家长导师之一的谢晓斌,主要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她希望通过融合自己的资源,为孩子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在其讲授的人体细胞学以及食品安全的课程当中,她发现孩子们上课十分活跃和热情,课后也十分积极主动提问。

  像戚志强、谢晓斌这样具有一身本领又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家长导师还有很多。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导师走进学生的课堂,为学生带来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相关知识,介绍自己的兴趣,展示自身才艺,传播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做到课内与课外、学习与实践、系统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无缝连接。在此过程中,家长也体验到当教师的不易,这种体验对于家校共育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共识,也是一块重要的基石。“在课程融合统整下,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角色都发生了转变,家长对课堂会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协助老师完成教育工作。”陈俊芳说,“比如在‘steam l视角下骑楼美的探索’主题课程学习中,教师协同家长导师、家长义工致力于对骑楼进行探索:从恩宁路的骑楼建筑结构到骑楼排水系统,从永庆坊的骑楼设计到拍卖自己的手工作品,从人民路骑楼下的商铺看到骑楼的经济效益。统整课程的学习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课程视角从单纯的学校学科学习转向更为丰富的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

  儿童的生长教育不仅取决于学校,也取决于家庭,更取决于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高质量合作。与家长导师团共建儿童生长课程,让西关实验小学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家校合力,更好地促进儿童的生长。

共育与生长——记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儿童生长课程”

  记者观察:生长的力量

  所谓生长,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生长是发育的一个特征”。而儿童生长是身心知行一体、多维多元发展的,所以,其在学校的生长既有身体的生长,更有知识、智慧、情感、文化、品格等综合素养的生长。这是一种从生命依赖到生命自觉的生长过程。

  “教育即生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要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需求相适应。学校副校长吴仲文认为,在学科融合统整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获得了更多课外知识,又减轻了学习负担。这是因为学生感兴趣,能更有效地吸收和消化知识,提升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这一点,学生家长叶丹洋也很认可:“在一次‘走读广州’的研学活动中,作为家长导师,我负责与学校教师一起带学生到南越王宫博物馆参观体验,全程秩序井然。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一个学生还对博物馆的手工体验活动项目提出了改良建议,在参观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如何生长?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汲取生活的“养分”。西关实验小学的“儿童生长课程”正是在这种理念与思维的引领下,着眼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实践解决真实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以生活体验促进儿童生长。

  从已开设的“走读广州”等课程来看,学科融合统整下的儿童生长课程具有极好的实践成效与延展生长能力,在校本课程领域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彰显了师生乃至家长跨学科、跨界学习发展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基于此,解读西关实验小学的儿童生长课程,深入了解西关实验小学在学科融合统整、构建特色教育等方面的经验、路径与成效,对于深化课程改革中学校深入研究什么样的课程设置能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生长的力量,其实就是生活的力量。正如陈俊芳所说:“我们用学科融合的统整理念,把体现底色内质的生命课程、开发知识技能的学科课程、着眼于高端发展的精英课程囊括在‘儿童生长课程’里面,这样能很好地回归到育人的原点——生活。”

责任编辑:d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