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全球化新挑战 -www.凯发

疫情下的全球化新挑战 -www.凯发

   2013年,习近平主席出访俄罗斯期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蔓延,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疫情无国界,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疫情暴发,中国站在了防控第一线,并坚定地扛起了防疫阻击战的重担。大道不孤,大爱无疆。100多个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给予中国积极支持与真诚慰问。当疫情蔓延到世界各地,中国尽己所能伸出援手,向80多个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提供援助,并向多国派遣医疗专家组。国内卫生领域的专家与各国专家学者也加强了沟通交流……

  疫情之下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备受关注。日前,全球化智库(ccg)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就疫情下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疫情对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的全球化问题等话题展开在线交流研讨。本刊摘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疫情之下的全球化新挑战

  陈文玲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3月2日,在境外确诊病例还不到1万例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幅下调了2020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从2.9%调至2.4%。oecd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严峻挑战,如果疫情继续蔓延的话,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可能会进一步降至1.5%。

  疫情面前是不分国家、不分个人、不分团体的,它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对中国的认同感,决定了中国以外这场全球性战“疫”的严重程度。中国创造的时间窗口,是从1月23日武汉封城开始的,两个月后,国内基本上控制了疫情。世界卫生组织也一再提醒各国加强防控措施,然而,以疫情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情况来看,很多国家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正确的对策。在大家都对疫苗翘首以盼的时候,中国采取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中医药的运用,但在国外没有被广泛认知和应用,有些遗憾。

  疫情严重蔓延,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人类要重新认识我们生存的星球,重新认识人类自己的行为方式,包括生产生活方式等。我们如何能与大自然保持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需要全人类反思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对我们是一次大考。的确是一场大考,是对一个国家执政理念的大考;是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态度的大考,也是对一个国家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行动能力的大考;是对国民素质的大考,也是对一个国家企业家形象的大考。大考面前,各个国家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提供帮助要准确稳妥

  崔洪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

  目前,欧洲成为了疫情集中暴发的地区。欧洲的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水平在全球领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疫情暴发初期,欧洲国家普遍把新冠肺炎当作一种流感来应对,未给予足够重视。其次,欧洲国家和中国因国情和体制不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应对思路也会不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分为两方面,一是国家自身的医疗水平、公共卫生水平,以及应急的体制和能力;二是政府的判断能力和制定公共政策的能力。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欧洲各国来说是一大考验,也是对欧盟、对欧洲一体化的考验。

  我们为欧洲国家提供了一些帮助,但心态要把握好,一定要准确,要稳妥。因为我们的国家还没有完全痊愈,疫情防控工作仍不能放松。此外,我们还承担着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维护经济发展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今年还要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所以,我们在继续对外提供帮助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公理心、同情心。

  中欧之间的经贸和投资合作非常密切,疫情暴发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我认为,下一阶段我们与欧洲国家合作的重点,要放在如何促进经济恢复,如何更好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上来。

  重新思考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未来的个人行为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原副所长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一些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专家和经济学家都认为,未来的世界划分,可能会以本次疫情为分水岭。

  这个分水岭体现在人们对世界、对社会发展模式、对社会管理模式、对经济治理模式的观念改变。疫情首先在中国暴发,在人口集中的城市暴发,但我们最终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而海外疫情蔓延的严重程度已远超中国。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相关国家对疫情的严重性和病毒的传染性重视不够以外,也源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西方社会崇尚纯粹的自由,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很难轻易改变。这一文化特质让一些欧洲国家在疫情暴发时,并没有效仿中国采取管控类的抗疫措施,导致疫情在海外快速蔓延。

  人类社会的管理和治理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恰恰由于疫情的出现,人们将开始重新思考社会的组织形式和未来的个人行为。

  善待彼此,时刻自省

  董增军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对我们人类来讲,新冠肺炎是有些规律可循的传染病。如何明确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最后保护易感人群,这些规律人类是知道的。

  疫情暴发初期,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尽可能隔离,尽快找到传染源,然后尽全力切断传染途径,并保护一些易感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

  这是一个新的病毒,还存在很多未知之处,还可能变异,其传播性之强超出了很多科学家的想象。我们应该保持敬畏的态度。随着我们不断增进认识和加强措施,大家能够相互学到很多东西。医学,本来就是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然后不断改进改善的学科。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病毒的特效药,但我们已经拥有了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的药物以及支持性抢救的方法,并积累了很多经验。

  地球生病了,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很小,我们都是地球村的村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类应该思考如何改善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思考如何生存,思考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文化、宗教、职业有何不同,人类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善待彼此,要时刻自省。

  具体怎么做呢?首先,我们的目标定位是让人类更健康,让世界更美好。其次,要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方式。如果a说的b没听懂,可能是b的理解力问题,但同时a也有责任,a可能没有在b熟悉的语境和平台上,用b能够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所以,我们的世界需要增加有效沟通。

  根据国情制定对策

  黄严忠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

  疫情发展到现阶段,中国已经积累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抗疫经验。我认为,其他国家如要效仿中国经验,也应考虑各自国情,不可能一味照搬,否则肯定水土不服。

  一个好的公共政策,应该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并不是中间点,而是要随着疫情的变化和本国实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如意大利在疫情之初仍允许各类经济活动,但后来根据疫情发展,便禁止了部分经济活动。这就是在寻求适合本国情况的一个平衡公共政策。

  再以韩国、新加坡为例,两国一方面像中国一样,采取了比较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大规模的检测、隔离和及时救治;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符合本国国情的措施,试图把疫情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降到最低。韩国因一开始的疏忽大意,造成了疫情的迅速蔓延,但其弥补措施得当,实现了较高的人均检测率,所以韩国目前的死亡率是非常低的。

  中国虽然取得了抗疫的阶段性胜利,但仍不能放松警惕,也不能忘记抗疫过程中付出的巨大代价。如今国外疫情形势更加严峻,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其他国家遭遇的问题,为各国根据自身国情制定对策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真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王勇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3月19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总部举行的视频记者会上表示,我们正面临着联合国75年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全球健康危机。全球经济“几乎肯定”会发生衰退,并“有可能达到创纪录的规模”。这是一场需要团结应对才能度过的人类危机。

  实际上,这次疫情冲击的是全球的金融经济。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在受到疫情冲击后,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全球经济的根本。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记录,过去80年间发生的20多次跨国界重大疫情中,有60%发生在本世纪,8次集中暴发于最近10年。也就是说,类似的疫情暴发频率越来越高,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另外,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气温提高了1.1摄氏度。2010年和2019年,是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和疫病大流行的10年周期基本贴合(上一次被世卫组织定义为大流行的是2009年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如果我们对气候变化应对不利,气温继续升高,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这是必须从全人类角度思考的一个公共安全问题。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反映出几方面的问题。首先,疫情下的国际社会合作机制是脆弱的,尽管有世界卫生组织这样一个平台,但也只是分享一些专业性经验,可调动的资源有限。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总体来说仍然淡薄,一些国家采取的措施仅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应对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公共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最重要的是分享经验,消除偏见,以真正科学的态度,制定适合各国情况的应对策略。中国的一系列严格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国家在效仿中国时仍然犹豫不决,担心要付出经济和社会代价,甚至担心产生所谓的次生灾害。面对疫情,既要保持一定的社会流动性,维持正常的经济生活,同时还要治病救人,保护生命,两者之间如何平衡,都需要各国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疫情之下,科技创新和竞争会更加激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出现,这决定了各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国际社会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就全球化的方向,到底是开放还是封闭,合作还是对抗?我认为,我们要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抛弃偏见,建立互信,加强国际协作、合作治理,维护全球化的趋势,真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责任编辑: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