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武术课程以武化人的创新实践 -www.凯发

课程思政视域下武术课程以武化人的创新实践 -www.凯发

  摘 要:以武化人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习武爱国和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能够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目前高校体育类课程对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形式主要采用武术套路教学。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以蔡李佛拳为载体,实施武术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启动了“以武化人”的实践探索。实践证明,提高以武化人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水平、构建以武化人理念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有效提高以武化人教育教学效果,能够促进武术技能养成与思想品德塑造的统一,推进体育类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助力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事业。

  关键词:课程思政;武术教育;以武化人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明确了课程思政的目标和要求,为各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提供行动指引,即“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目前武术教育往往侧重技能教学,忽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针对上述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自2018年开始实施武术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并同步启动了“以武化人”的实践探索。该实践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国家非遗,下同)蔡李佛拳为载体,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武术公共必修课教育,以实现强身健体和文化传承、技能学习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一、高职院校武术教育“以武化人”的必要性

  (一)教学理念上以武化人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主张所有课程都要挖掘本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形成协同育人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实现育才和育人的统一。“以武化人”是指依托武术教育来感化学生,充分挖掘武术教育的健身性和价值性,以及主体性和全人性教育功能,帮助学生在强身健体中养成习武爱国、仁义诚信和自强不息等优秀品质,为大学生成为普遍意义的学习者提供武术教育支持。因此,以武化人是武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抓手。

  首先,在健身性和价值性结合的育人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将人类社会所积累的武术技能、社会价值与思想道德,通过教学传递给学生,帮助大学生在习武过程中培养坚韧顽强、持之以恒和维护正义的优良品质,促使学生在习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在主体性和全人性结合的育人方面,马克思主义主体思想主张,学生是武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武术教育应当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这种观点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武术教学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客体所带来的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全人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以武化人教学理念强调教练和学生都是武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支持者和合作者的关系,因为教练和学生都是从事武术教学活动的人。同时,“以武化人”中的人是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这要求武术教学要树立“全人”理念,为学生成为完整的人提供教学支持。

  (二)教学内容上以武化人的必要性

  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一环,就蔡李佛拳武术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而言,主要包括习武爱国、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尊师重道、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要素。以武化人就是将上述内容通过武术教学有效传递给学生,为武术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支撑。

  首先,蔡李佛拳武术教育具有习武爱国的课程思政教学价值。习武爱国是代表中国人气质的武术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华武术历史发展中的主旋律。历史上,包括蔡李佛拳弟子在内的众多武术弟子,在国内外自觉维护民族尊严和同胞利益,积极参与保家卫国战争,为革命勇于牺牲。蔡李佛拳始祖陈享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率领蔡李佛拳弟子和官兵一起奋勇抵抗英帝国主义的侵略,在海外维护民族尊严和华人利益;在革命战争期间,中共党员、蔡李佛拳弟子梁桂华和吴勤等革命先烈,均为了社会主义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无数蔡李佛拳弟子在近现代革命战争中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踊跃参战,蔡李佛拳是当之无愧的爱国拳种。一部蔡李佛拳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蔡李佛拳弟子的爱国史。在高职院校武术教学中,利用习武爱国事迹对大学生进行贴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其次,蔡李佛拳武术教育具有增强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接续发展的文化基因,而高校是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阵地,是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建设的主力军。而有效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教育往往需要做细、做小、做实,尽量避免宏观抽象的教育活动。以武化人,以武术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武术文化熏陶学生,让他们在持续的一招一式的武术技能练习中认识体验武术文化、激发学习武术文化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由点到面扩散性地认识并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蔡李佛拳在海外有两百多万洋弟子,世界为中国功夫创造了专有的英文名词——chinese gong fu,中华武术获得了世界认同。这为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豪感,提供有效教学内容支持。

  再次,蔡李佛拳武术教育蕴涵着仁义诚信的课程思政教学价值。蔡李佛拳所奉行的仁义诚信原则,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群众文化支撑,帮助大学生养成民族发展所需的道德品质。仁义基本内涵是宽厚正直、通达事理,其实践要求是为人着想,做自己应当做的,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蔡李佛拳的仁义首先体现在独具特色的拳名上。中国各大拳种通常采取以创始人姓或名为拳种命名,而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突破传统约束,“用双姓氏命名纪念三位恩师的悉心栽培,借‘蔡李佛’来纪念蔡福、李友山、陈远护3位恩师的悉心栽培而命名。因三位师傅均为佛家弟子,以‘佛’代替‘陈’字,彰显陈享明理尚德、尊师重道。”[2],明确了创拳立拳的仁义理念。创拳立拳理念推动形成了武德高、武行正的蔡李佛文化,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立德铸魂教育中有说服力的思政资源。武行正体现在蔡李佛拳坚持礼始礼终的仁义原则,师徒之间或弟子之间习武均施抱拳礼。这种习武当中蕴涵的仁义思想可以使习武者潜移默化地养成礼仪谦让品德,帮助大学生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能够践行礼仪谦让、宽厚正直和通达事理,促进社会和谐。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道德建设准则。诚信即诚实守信,通过练习蔡李佛拳所养成的宽厚正直和通达事理,规制自身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平等待人,并促进大学生形成凡事均以事物发展规律而为的方法论。这种仁义诚信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克服个人中心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人生观,促使大学生在传承民族优良文化基因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动大学生在习武中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蔡李佛拳武术教育蕴涵着自强不息的课程思政教学价值。在蔡李佛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代蔡李佛拳研习者以自己坚忍不拔的精神,谱写着自强不息的武术篇章。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强身健体、勤学技精志坚和勇毅担当等方面。强身健体是自强不息的出发点和基础。蔡李佛拳能够帮助大学生强身健体,有效应对当代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的问题。蔡李佛拳要求腰肩舒展以大幅度运动;步法和腿法快速灵活、巧中刚劲、左右协调;手法攻防一体、招招连环、变化莫测;益、的、域等发声与动作默契配合。上述动作特点要求人体各器官、组织、系统基本都参与到拳术练习中,有效提高练习者的反应速度和力量耐力,提高练习者关节和筋骨的灵巧柔韧性。发声行气能够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坚持练习能够有效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在勤学技精志坚方面,中华民族历史上但凡学有所成的杰出人物,都是勤学志坚技精的体现。习武或是学习,只有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学耐劳的作风,才能不断超越,实现人生的华丽蜕变。尤其是习武,只有拳不离手、勤学苦练,才能精益求精、武艺精湛,在此过程中不断坚定爱民爱乡爱国的志向。陈享充分利用21年的青春岁月,并在罗浮山道观潜心苦练10年,才习得南拳北腿精髓和拳法,创造出49套涵盖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拳术体系,并著《蔡李佛拳谱》,成为勤学技精志坚的杰出青年代表。为了传承勤学技精志坚精神,江门职业技术学院蔡李佛拳学生表演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集体钻研蔡李佛拳武技,练就精湛的集体拳术套路,并邀登上中央电视台2020春晚舞台和其他多场大型演出。勤学技精志坚为大学生的勇毅担当提供着坚实基础。在勇毅担当方面,蔡李佛拳由内容繁多的49套拳术体系构成,动作技能要求较高,掌握动作要领和领悟其精髓均有一定难度。这需要大学生在习武学习中勇敢面对困难,持之以恒地专心习武悟术,永不停息,面对挫折甚至厄运从不低头,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质。勇毅担当还能够帮助“蔡李佛拳”学习者勇于维护正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蔡李佛拳勇毅担当精神影响下,大学生习武者能够在学生时期更加自觉地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继续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理想。总之,青年大学生通过研习蔡李佛拳,实现习拳强身、仁义诚信、勤学技精、志坚笃行的统一,传承弘扬着武术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和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三)教学效果上以武化人的必要性

  首先,以武化人的课程思政具有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效果。以武化人是技能动作和思想文化兼备的教学活动。学生起初只是新鲜的感官刺激,之后在教练示范和同学共同练习的带动下,能顺利掌握武术初级技能,获得习武的成就感,由此被激发学习武术的直接兴趣。以武化人教学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武术学习和锻炼方法,获得持续的习武成功感,建立稳定的习武兴趣,树立终身习武的意识,并从中感受中华武术的魅力。当学生能持之以恒地练习中华武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喜爱中华武术的情感,提升了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学生通过以武化人所获得的稳定性兴趣,能促进他们正确人生态度的形成。武术教育围绕认真、乐观、进取等品质,在武术学习过程中锤炼提升学生的人生态度,为学生学习和未来人生发展提供武术育人支持。

  其次,以武化人的课程思政改革能够提升武术教学效果。以武化人按照双主体教学理念,将教师教练和学生看成武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将武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师生共同围绕武术知识和技能展开武术教学活动,形成知识技能传递的整体。教师教练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武术知识和技能,进而向他们系统连贯地传递。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反应速度和力量耐力以及关节和筋骨的灵敏性、柔韧性。通过实施“以武化人”的有效教学,学生的各器官、组织、系统都参与到套路技能练习中,文化情感认同、人与拳术、声音与动作等教学活动有机融为一体,机械性和重复性动作技能教学所带来的问题能得到有效避免。

  总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上,以武化人都能够推动武术教育的课程思政改革。在以武化人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武术学科特点,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有针对性地采用启发式、现场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和谐的教学情景、有趣的武术教育形式以及知识技能兼备的教育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武术教育育人全过程,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武术教育协同育人。尽管课程思政式“以武化人”具有重要育人作用,但高职院校“以武化人”育人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武术教育“以武化人”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武术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不到位

  健身性和价值性分离,忽略教育的主体性和全人性,是认识不到位的具体体现。中华武术具有帮助学生强身健魄、立德树人等多种功能。国家非常重视中华武术进校园工作,将其提升到延续民族基因的高度,积极鼓励高职院校推进落实这项事业。为此,教育部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多份规划文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3]由于认识上的问题,尽管中华武术在育人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华武术校园育人效果却不甚理想。研究梳理了国内高职院校实施武术校园育人的现状,以及校园育人过程中所存在的认识问题。统计发现,虽然包括蔡李佛拳在内的中华武术具有健身性和价值性结合的育人功能,但目前国内只有寥寥几所高校实施了武术校园育人工程,武术教育育人在众多高校失去了着力点。即使是实施了武术校园育人的高校,由于学校或教师教练认识上的问题,武术课程教育失去既定的价值引领和文化内涵,不能有效回应学生成长成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从课程思政视角审视当前的高职院校武术课程教学,其问题主要是武术课程背离课程思政“以武化人”式的理念和要求,没有回应时代需要。因此,学校或教师亟需提升主体性和全人性兼备的“以武化人”育人水平。

  (二)以武化人没有融入教学实践

  中华武术是技能和文化、内容和形式、强身和育人的统一体,拥有习武爱国、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丰富思政资源,在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受到传统习武观念影响,高职院校武术课程往往追求套路技能教学,忽视其思政功能。武术教学和德育思政教育分离。中华武术历来就有的习武爱国、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要素未能融入教学实践,在武术课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整体而言,当前武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显性武术教育的拳术套路主导武术教育教学内容,未能适应“以武化人”教育的需要。“绝大多数武术教师教授规定套路技术内容,导致武术教学有技术内容无文化内涵。”[4]由于武术教育缺少隐性的思政教育和文化教育,学生只能简单地学习着拳术套路。成功的武术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学习拳术过程中,领悟传承武术精神、武术文化和民族精神,养成爱国、仁义诚信和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武术学习实践才有文化温度和思政厚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武术学习兴趣。为此,武术课程要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匹配以武化人的德育思政资源和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教案、教学和考核各环节,为以武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内容支撑,从而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并立德铸魂。

  (三)“课程思政”式武术教育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以武化人强调技能性、开放性和主体自觉性是武术教育的应有状态,但是,在当前武术教育中,一般是教练演示规定套路,学生在教练指导下模仿练习,遵循着讲授、示范、练习、再练习的传统武术技能教学模式。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主体自觉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开放性的蔡李佛拳等武术教学中,教练不能兼顾所有学生,也不能监控学生的习武全程。在此状况下,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认为习武单调、枯燥、辛苦,不愿为之付出努力,由此自然不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武术技能教学和思政价值引领只有在育人上实现融合,才能在“以武化人”中立德育人,对此,裴斯泰洛齐曾经提出,思政“由运动中养成,学校体育既能锻炼身体和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也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5] 以武化人的武术教学方式就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主张,学生通过习武获得思想道德成长并以思想道德成长促进武术技能提升,师生双方均重视武术技能和思想道德的作用。为了克服习武的单调枯燥感,教师需要采取匹配以武化人的混合性教学方式,在习武教学中有机融入相关思政内容和武术文化资源,调动学生习武的积极性主动性,构建思政教育的良好环境和载体,在武术教育中提升自身的技能、能力和道德品质。

  三、武术教育以武化人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策略——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提高以武化人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水平

  打造“以武化人”着力点。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武术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是全国第一所将中华武术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的高职院校,打造“以武化人”的着力点。2018年以来,学校以蔡李佛拳为载体,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一学年的武术必修课,在学生中推广中华武术蔡李佛拳教育,传承中华武术文化基因。同时,针对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华武术蔡李佛拳的需要,学校为学生提供器械类、平拳和白毛拳等中、高级拳术套路教学。这些举措既能帮助学生深入学习中华武术,也能为学校参赛、推广、交流提供武术人才资源。同时,学校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组织社会和学校精干力量编写了“以武化人”教材,为武术育人提供教材资源保障。

  构建“以武化人”的教学管理机制。为了提高“以武化人”教育效果,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机制建设,以“以武化人”的运行机制把育人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使它们在育人系统协调下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了下列教学管理机制。其一,组织定期培训,提升专兼教师以武化人的认识和能力,帮助教练教师养成以武化人的教育信仰。其二,搭建中华武术蔡李佛拳的课程思政改革交流平台,帮助拳术教练、体育教师和思政教师各取其长、补其短。其三,组织校内体育教师向校外蔡李佛拳教练拜师学艺,掌握蔡李佛拳的拳术,以胜任蔡李佛拳的教学任务。其四,组织蔡李佛拳教练进行以武化人理论教学能力培训。最后,组织思政教师将中华武术育人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将认识转化为实际的育人行动。

  (二)构建以武化人理念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一,构建以武化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中华武术蔡李佛拳四十九个套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各个套路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或典故穿插介绍给学生,对大学生进行贴近性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既有效解决学生武术套路学习中的机械性和枯燥感,也解决了武术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硬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蔡李佛拳初级套路的过程中提升家国情怀和文化归属认同感,实现以武化人。现有研究和实践均证实,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心,使其产生爱国情感,达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教育目的。”[6]以武化人式的中华武术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并养成文化自信、谦让和谐和通达事理的品质。

  第二,构建以武化人的课外和校外教育实践。在活动平台方面,学校搭建了“四节一会”的蔡李佛拳展示活动平台,学生在书香节、技术节、艺术节、网络文化节、运动会上展示蔡李佛拳习练成果;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蔡李佛拳表演。在网络平台方面,建设网络以武化人活动,定期举办网络文化节,展示蔡李佛拳的相关视频;针对大学生武术学习的特点,开发制作互动性的vr和ar资源,拓展学习交流蔡李佛拳的新手段;将优秀教学视频、学生比赛录像和各级各类蔡李佛拳演出等视频上传到网络,方便学生交流线下学习心得和困惑。在校外教育实践平台方面,利用武术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如到蔡李佛始祖馆参观,组织学生在大年初一到蔡李佛始祖馆拜年和表演,到江门市蔡李佛拳博物馆体验学习等,以提升学生对蔡李佛拳的认知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三)有效提高以武化人教育教学效果

  教师依据学生的武术技能最近发展区,开展以武化人的因材施教,在向学生科学传播武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要求学生在习武过程中始终坚持爱国爱民、以德为本。这是教师提高以武化人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则。首先,武德高要求学生习拳要坚持爱国爱民、以德为本、尊师重道。譬如,在蔡李佛拳拜师文化中,师父首先对申请拜帖者进行一段时间的品德考察,品德优秀者才能被接受为入门弟子,陈享经过一年考察才被蔡福收为弟子。采用这些贴近性和生活化的尊师重道事例,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武德高尚的教学效果。其次,武行正体现在蔡李佛拳坚持习武以卫国防身、强身健体、维护正义。通过以武化人教育,学生达至强健身体,逐渐养成习武爱国、维护正义的优秀品质,具备主动同坏人坏事或损害民族利益行为作斗争的能力,例如,蔡李佛拳弟子为民众为正义除匪打恶,陈享远赴北美以比武维护华侨合法利益,等等。在武行正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引入相关案例,有效提高武术教育的思想性和易接受性,帮助学生实现武行正。蔡李佛拳的仁义诚信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克服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的人生观,在传承民族优良文化基因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在习武中领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结论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是破解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难题,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因此,武术教育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人生价值观引导有机融入知识传授和技能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职责。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客观条件限制,人们往往从体育视角看待武术育人工作,侧重武术套路技能教学,忽视其本有的思政功能。为了解决高校武术育人工作的问题,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以蔡李佛拳作为课程思政改革的载体,根据“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充分挖掘蔡李佛拳中蕴涵的习武爱国、文化传承、文化自信、尊师重道、仁义诚信、自强不息等课程思政元素。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最近发展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有针对性地采用有趣的武术教育形式,将各个套路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或典故穿插介绍给学生,对大学生进行贴近性的思政教育,开展以武化人的因材施教。在向学生科学传播武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在提升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身体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明爱国主义大德,守社会主义公德,严明礼奉献、正直善良和勤劳勇敢的私德,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最终实现武术技能养成与思想品德塑造的统一。实践证明,课程思政式的武术教育改革能够取得理想育人效果,形成武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呼权.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蔡李佛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7:3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1-10-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4]郭发明,赵光圣,郭玉成,李守培,阴晓林.学校武术教育中技击功能的传承现状及对策——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1):34.

  [5]赵琼.“育人”功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6):142.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广州:广州体育学院,2017:31.

责任编辑:邱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