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书中成长 -www.凯发

在听书中成长 -www.凯发

  2019年,生活被我过成了一团乱麻。毕业后,我就几乎没有好好看过书,没有好好规划专业发展,安于生活的平淡琐事,大学所学的东西不断往外掏,最后活成了“.”,一个小黑点。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我自己,形单影只的就能把整个世界塞满,黑黢黢的,一丝光线也进不来。于是我也对生活感到满满的失望、疲倦,但,人哪,幸好能触底反弹,穷则思变。生活鸡毛满天飞,静不下心来看书,恰巧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樊登读书,我便开始听书。

  一开始听书,我就着了迷,像是发现了新的世界。或许因为我太长时间不充电了,所听的每一本书都让我惊喜地发现我所不知道的知识,了解了我所不知道的领域。并且,听一本书就像在同时了解两个作者,一个是著书的作者,另一个就是讲书的人。讲书的人会将原著的观点讲给你听,也会添加他自己的看法,而我,也会有自己批评性的思维,感觉就像三个人在聊天。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樊登坐着在讲书,书上有一个作者凝视着他和我,而我,听着,思考着,还在做着家务。我内心既是灵动的也是宁静的,特别享受每天听书的这一段时光。

  听书,学会觉察自己,自我成长

  心无法静下来,一定是心灵出现了问题。于是,我静下来,听听内心,才发现,心里装满了焦虑。于是,我从“心灵”类的书开始听,《幸福的方法》《活出生命的意义》《解压全书:压力管理》《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等上百本书,反复听,反复体味,了解自己、觉察自己、接纳自己。从自我否定到悦纳自己,从挫败感到成就感,一步一步走来,何其不易!我特别庆幸听到了《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它把我从绝望的泥潭里拉了上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让我得以重生。

  那几年,在学校担任班主任、科组长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在家庭,先生由于工作关系,每周只有周日回家,我一个人带孩子,上下学的接送,早晚餐的准备,学习的辅导……但身体上的辛劳,不是最难的,难就难在心灵上的煎熬。顾及任教班级的学生,就无法陪伴家里的孩子;在校工作时间多了,在家陪孩子的时间就少了。怎么办?我很焦虑,因此常常埋怨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呢?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不能多一点点耐心呢?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犯错的时候,我的挫败感就到了极点。当我在家里配合教育,孩子还犯错的时候,我就崩溃了。

  这时,《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这本书给予我思考和力量。这本书分为四章:一是要命的四种情绪,二是关于b——你为什么会被牵着鼻子走,三是怎样应对三类病态的思维方式,四是通过练习让自己形成四个步骤的好习惯。这本书,我几乎每天都会听一遍,然后,按着书本分析自己。四种要命的情绪,我占了三种:“过分烦躁,过分生气,过分内疚”。以前我常常自责,和自己说好的不生气、不烦躁总是做不到,结果更生自己的气了。通过听书,我接纳了自己,目标有时候做不到是正常的,不断尝试就好。然后,我学习abc模型,a指的是事情的发生,b是对这件事情的看法,c指的就是这要命的情绪。在此之前,我总想改变c(情绪),经过学习之后,我不再像以前那样试图去改变a(事情)或者c(情绪),而是努力改变b(自己的想法)。我不断地觉察自己,写觉察日记让自己更清楚地认识abc模型,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例如,当孩子在学校犯错的时候,我不会因为反复教育无效而“抓狂”,我会告诉自己,孩子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做个耐心的园丁,勤勤恳恳就好。即便花未开,但是期盼花开的过程依然是美好的。对于a(事情发生),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拒绝,但是,b(对事情的看法)在成长成熟,就能有美好的c(情绪)。我感到随着我的成长,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每每负面情绪来的时候,我就会听听这些让我觉察自己的书,正面地、中肯地了解自己。“读书点亮生活”,我终于走出了黑暗。

  听书,学会感知伴侣,自我成熟

  随后的时间里,我更多地听“亲子家庭”类的书,《亲密关系》《幸福的婚姻》《爱有8种习惯》《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等几十本有关亲密关系的书,常听常新,并促使我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那些我自以为很了解的人,觉知他人,接纳他人,让家庭生活更温暖、更和谐。

  我虽不是生于富贵家庭,但是在家中是老幺,有哥有姐,从小被宠被爱长大,不免会有“跋扈娇气”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委屈,因此最受伤害的便是我最亲近的人。每每讨论问题,跋扈的我,总是要求先生听我的,因为我觉得我才是那个为家庭付出的人。如果先生表示不同的想法,我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被对方尊重、没有被看见、没有被认可。当我听完了《幸福的婚姻》,我静默了:我的需求难道不是先生的需求吗?所有的人都希望被尊重,被看见和被认可,而我却“专制”地认为自己才是那个付出的人,自己才有资格表达想法,忽视了先生也有被尊重、被看见和被认可的需求,无视先生的感受和付出。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小家庭的运作,我们夫妻二人其实是分工不同而已。由于工作和地域的关系,我确实承担了每天的生活琐事;而先生承担的更多是家庭的大事,以及我不愿意做的事。除此之外,先生周日回到家也是尽心尽力做事情,买菜做饭带孩子,对我的工作也是极力支持的。为什么在听这本书之前,我却什么也看不见?读书,真的能点亮生活。

  《幸福的婚姻》这本书打动我的是一个吵架原则:“以温和开场,以妥协收场”。从此,我学会了安静下来。当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便听到了对方内心的声音。哪怕这个声音与我内心的声音是不同的,但我学会了温柔接受,因爱而妥协。现在,“以温和开场,以妥协收场”的原则,不仅是我与先生的相处之道,更是与家人、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我发现,你妥协了一步,往往收获了满满的爱。听书,让我学会了感受爱、懂得爱,在爱中不断成长。

  听书,学会觉知孩子,自我修炼

  当找到自我,营造幸福的家庭气氛之后,我开始重点听“亲子家庭”类中养育孩子的书,包括《养育男孩》《不吼不叫》《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不管教的勇气》等几十本亲子类书籍,学习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事情,让自己少些焦虑,多点淡定,不把现象当问题。让自己平和下来,安静下来,做不到智慧妈妈,至少努力做个平和妈妈,少给孩子一些伤害。

  以往,当孩子每次在家或者在学校犯错的时候,我总是用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待他,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还不断犯错,要么是故意的,要么是不上心,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认知水平。于是,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我深感对孩子的教育是无能为力的,甚至与孩子相处都感到很痛苦。

  我记得樊登老师在讲《在远远的背后带领》这本书的时候讲了一个故事:他的一个秉持绝不打孩子原则的朋友,却忍不住打了儿子一顿,原因就是他儿子的暑假作业一张都没有写,导致他被老师请去学校配合教育。事后,这位父亲觉得痛心万分。我完全理解这位父亲,一是痛心孩子的“不乖”,二是痛心自己作为父母的修炼不够。其实,哪个做父母的不希望自己“母(父)慈子孝”呢?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是这样。在这里我学到了“父母效能训练”,即通过孩子表面的行为寻找背后的深层动机,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不乖”“不自律”“不体谅父母的辛苦”等道德评判。记得,有一次,儿子的数学老师致电说儿子在自习课上一个字也没写,整张卷子是空白的。听到老师的叙述后,我脑子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樊登老师讲的故事。于是,我向老师了解了情况,安抚了老师的情绪,感谢老师的关心。儿子放学后,我一改往日的做法,不是劈头盖脸地责问他,而是像往常一样,进门打招呼,然后端上好吃的饭菜。儿子听着解压的喜马拉雅故事,把饭吃完,等他情绪很好的时候,我才心平气和地问起自习课没有做试卷的事情。他说困了,不想做。我没有教育他思想不对,而是说现在应该把学习补上。儿子有点惊讶:今天妈妈竟没有生气。过后,他自觉地补做了试卷。从那天起,儿子开始接近我:在我码字的时候,他会凑上脸来,让我亲一下;在我们阅读的时候,他会和我分享他觉得有趣的知识;在学习的时候,他会和我讨论他的感受……这本书,让我调整了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在前面带领;孩子大了,我们依然要带领,但请在他的背后,而且要远远地。

  我特别喜欢这本《陪孩子终身成长》,与其说它是一本育儿书,倒不如说是教我们如何打造母子学习共同体的书。看看这个书名,温馨的、向上的感觉就油然而生。“陪孩子”——你不是孤独的;“终身成长”——那是永远不会老的、永不过时的;“陪孩子终身成长”意味着你与孩子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我认可并践行书中提到的重建亲子关系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终身成长的心态。我的孩子不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但在他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我会陪着他,不责备、不催促,和他一起做作业、探讨难题、比赛背书……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他体验到自己的努力带来的价值感。我会与他分享和他一起学习的真实感受,让他亲眼看到妈妈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

  虽然我仍然会急躁,偶尔还是会生气,但是我在不断修正,不断进步,不断成长。现在的我,听书、觉察、感知、觉知依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想,让自己不断成熟成长才是生命的意义。

  “.”,这是曾经的我;可是,太黑太挤了,我不舒服,我挣扎着,终于有点缝隙、有点光,慢慢地我成了“。”。当光线进来的时候,我能清楚地看见圈外有个更大的世界,于是,我再往外走一点,我就成了“o”;这,就是成长。

  我深信,一个成长的自己,是一个成长的妻子,会带来家庭的欢乐;一个成长的自己,是一个成长的母亲,会带来孩子的幸福;一个成长的自己,更是一个成长的教师,将会带来一群又一群孩子的成才。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