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中指出:文学类文本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从2022年高考中我们发现,文学类文本依旧选择了小说,而且分值增加了2分,总分值提高到18分。可见,文学类文本阅读越来越重要了,而小说又是其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还是要相当重视小说的复习,从小说复习中不断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要想达到如此境界,必须夯实基础,细读文本,紧扣教材。
一、牢记小说基本知识
以前小说复习时特别重视基础知识和答题套路,只要做好这点就可以拿到相对较高的分数。但是现在的高考题越来越灵活,似乎无规律可循。于是有人开始忽视基础知识和答题思路的背诵与复习。其实无论高考的题目怎么变化,最终都是通过相关知识和答题思路来检测考生的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小说复习只重素养而不重知识点,做题时一样难以下笔,因此必须要掌握好小说的知识点。在复习时,要对小说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整理时要注意其系统性、整体性和关联性。首先梳理小说的命题角度:(一)小说情节四题型:1. 概括情节;2. 分析线索;3. 情节作用;4. 情节手法。(二)小说人物三题型:1. 概括分析人物形象;2.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3.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三)小说环境三题型:1. 环境特点的概括;2.环境描写的作用;3. 环境描写的手法。(四)小说语言两题型:1.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2. 品味语言艺术。(五)小说文体及主题探究三题型:1. 分析文本基本特征;2. 标题类探究;3. 主旨类探究。然后把其中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从而全面深入地掌握小说的知识点,在回答问题时就有了抓手。
(一)情节手法
1. 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2)叙述人称和视角: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特殊叙述视角:女性视角、儿童视角、动物视角。
(3)叙述方式:历史与虚构/文学、历史与现实、虚(想象、梦境、回忆)与实(现实)交织穿插、科学与幻想、荒诞与真实、叙事与写景、魔幻与现实、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等。
(4)叙述腔调:讲述(有议论抒情)与显示(客观叙述为主)。
(5)叙述节奏:快速、慢速。
2. 情节结构手法
(1)小说结构:单线结构、双线结构、摇摆式(一波三折式)、对话式、延迟式、突转式(欧·亨利式)、横断面式、意识流、蒙太奇式(镜头组合式)、独白式、抑扬式等。
(2)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延宕、突转、道具设置、场景设置等。
(二)环境手法
(1)描写技巧: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3)写景角度:①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三)人物手法
(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烘托或对比,借助物象衬托,借助环境烘托。
(3)特殊的形象塑造方法:场面描写(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会议场面等)、点面结合、抑扬结合、虚实结合。
(四)语言艺术
1. 用词之美
(1)动词、形容词。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
(2)叠词。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的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字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3)反复。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4)引用、化用。引用诗词、化用典故——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2. 句式之美
长句:流畅匀称,层层修饰、表意严密;短句:简练精美,语言轻快、活泼、流转、自然;整句:结构匀称、音韵和谐、气势贯通;散句: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运用,整散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对偶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排比句:句式整齐,语调铿锵,气贯长虹,有气势;感叹句:情感强烈;疑问句:发人深思;回环复沓句:琅琅上口、音韵美、感染力。
3. 手法之美
如修辞之美: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运用各种修辞,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如描写之美: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如表现手法:象征: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深沉含蓄;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增强感染力;细节描写:使小说描写丰富细腻,深化主旨;对比:突出鲜明特征,表现作者好恶褒贬。
4. 风格之美
豪放、柔婉、直露、含蓄、质朴、华丽、庄重、诙谐、轻松、简洁、细腻。
另外,语言风格还要注意三个特色:(1)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如“共享单车”“手机支付”“云计算”等词语展现了当前的时代风貌。(2)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如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带有浓郁的北京口语化的词汇。(3)语体特色:①口语:朴实自然、诙谐幽默/风趣、形象、生动活泼、有地方色彩,吸引读者,富有生活气息,给人平易近人、亲切之感;②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严谨周密有说服力;③书面语和口语混合:亦庄亦谐,颇有趣味。
以上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当然还有其他的知识点,同学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梳理,让自己对知识点一清二楚,这样在面对题目时,就能有的放矢了。例如:(2019年浙江卷萧红《呼兰河传》)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4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答案】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由此可见,回答此题首先得知道“语言特点”的相关知识,而且必须是全面的知识;然后再按照语言单位的顺序去思考:先词语,再句式,最后手法和风格,这样就能非常准确地写出答案了。所以在小说复习阶段,一定要扎扎实实地进行知识的梳理,系统地掌握小说的全部知识点。
同时还要重视对答题思路的总结,有人说“术语是储备,套路是思路”,可见答题思路是有规律性的,要注意积累总结。总的来说,小说题目的回答关乎五点: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读者,但是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分析,所以掌握每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思路就非常关键了。例如:(2018年江苏卷《小哥儿俩》)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请简要分析。
首先,要掌握概括社会环境特点的“4角度”:①从描写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所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②从描写人物的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③从描写人物的经济状况、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和文化氛围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然后,具体分析:从题干中的“家庭环境”看,题目要求概括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从家庭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家庭成员组成及之间关系等方面概括分析。结合文本分析,经济状况:家中有花园,有厨子等,可见经济状况良好。文化氛围:家中有书房,父亲带孩子看戏,可见文化氛围浓厚。家庭成员:母亲给孩子卷春卷,尊重孩子做的决定;兄弟间有共同的爱好,而且彼此友好;主仆间关系也很融洽,可见整个家庭的人际关系是融洽的。
最后,组织答案:①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②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重教育等。③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关系融洽等。
二、揣摩题目提高素养
要准确全面回答题目,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答题技巧是基础,而读懂文本是关键。有很多同学在做了大量的题之后依旧不会答题,就说刷题无用,要精做一些题目;而有的同学在精做了一些题目后也不会答题,就说做的题太少了,要大量做题。其实这都是极端的情况,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精做适量的题目,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和题目整理归纳的能力。
(一)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
大家都知道做小说题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文本,因为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会“主题辐射”,一旦读不懂或误读文本,答题可能就很糟糕,所以培养细读文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培养:(1)精读近几年高考的详细解读文字;(2)自己做题后,根据题目和答案详析文本。
第一,每年高考结束后,都会有人去仔细解读小说的阅读文本,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限于篇幅,此处只展示开头几段)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诗化情境,晚秋尚有一片绿色以正衬子胥此时的境况——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诗情画意,突出子胥死里逃生后轻松、幸福的心境。)
>>>情节序幕:关外晴山一片绿。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对偶手法,突出江岸聚集之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汇集吴、楚民情,更显故事之自然与客观,营造出典型的社会氛围。)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对话论理,季札的高洁与退隐,为下文突出子胥的人品埋下伏笔。)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吊唁、追怀,或用于形容恪守信义;对比手法,众人对季札宁死不为王、退而耕田态度不一,其中转折突出“那老年人”的谅解,士各有志,季札行为感人——重义气,淡功名,引发子胥的反躬自省。)
括号中的文字就是对文本的解读,可谓非常细致准确。在阅读这些文字时既能感受到作者的诗意文字,又能品味出其中的写作手法“正衬”“对偶”“对话”“伏笔”“用典”“对比”等,还能鉴赏出文字里面的内涵,这样的阅读训练大大提高了我们的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找到近三年来高考小说的详细解读文本,然后对这些文本仔细地品读,慢慢地就培养出细读文本的能力了,这样就能更容易读懂其他小说文本了。
第二,我们可以通过平时做的一些题,自己来详析文本,即在对完答案之后,逐题把其中的内容回归到文本中。小说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和心理特点的概括、对环境特点及作用分析、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而且选择题的其中有 3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选项对应的段落位置;有1个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如果我们能够把选择题的内容和艺术特色这两点的选项回归到文本中,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而主观题更是涉及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如果把4道题的内容都回归到文本中,既提高了文本理解能力,又掌握了大量的艺术技巧,对文本的理解就更深入全面,逐渐养成了细读文本的习惯。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以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对应文章的第1自然段)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对应文章的第12自然段)
c. 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对应文章的第13~18自然段)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应文章的第18自然段)
7.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对应文章的第3~5自然段)
a. 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 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 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 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8.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对应文章的第10~12自然段)
9.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对应文章的第6~18自然段)
【答案】6. b(b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故选b。)7. d(d项中“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故选d。)8.①舟行江上时的清新空气、橹声、泡沫声等,使伍子胥心态渐趋平静;②滔滔不断的流水,则引发他的回顾,激发他内心复仇的愿望;③渔夫平坦的心境、豁达的歌声,缓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进而使伍子胥对渔夫产生了感恩之情;希望和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时刻,暂时释怀。9.①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写出了渔夫作为普通人的热情、淡泊和对生活的热情形象,形象特点更丰富,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更能把一个散淡处世的人的内心世界与子胥的形象形成对比;③放弃描述激烈的冲突场面,转向人物内心的冲突;④把渔夫当成平凡的人来写,少了传说的虚无,更显现实寓意的深刻。
通过括号内对应文章的段落,我们发现,以上这4道题恰好基本对应全文,而对于特别重要的段落则进行反复考查。那么在把题目和答案的内容回归到原文的过程,就是对文本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的过程,这样就详析了文本,对文本的理解就会非常清晰,细读文本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重视题目的整理归纳
有了上面细读文本能力的训练,更容易读懂小说了,接着就要提高解题能力了:分门别类地整理主观题。我们可以把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的主观题按照前面高考的命题角度用活页本进行分类整理,先把题目抄下来,再把答案抄上去。例如鉴赏情节手法题:
1.(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效果?【答案】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2.(2020年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答案】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
3.(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答案】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以上3题都是有关“情节手法类”的题目,但是命题方式有所不同,答题的思路也是不一样。通过以上整理归类,我们就可以对情节手法题的命题方式、答题方向有了更加清楚全面的认识,从而对这个考点更加熟悉。而且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可能发现一些比较新颖的题型:例如王愿坚的《老妈妈》:小说中为什么没有写老妈妈下山讨饭的情节?请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答案】①受“我”这个叙述视角的限制,“我”不能见证下山讨饭的经过。②受表现老妈妈性格的限制,老妈妈不能自我陈述讨饭的经过。③为小说叙事留下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或老妈妈讨回来的饭食,已经暗示出讨饭的艰辛)。仔细分析可知,常规的题目都是问为什么要写这个情节,用了什么手法。但是这个题目却问为什么没写这个情节,从叙述艺术角度进行分析。如果我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题目,刚开始会束手无策。但在做了适量的练习后,对练习进行归纳整理分析,那么就能在分析总结时发现命题规律和答题思路,这样对题目的灵活性就更有把握。所以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一定要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信念,对做过的题目进行充分的分析理解,达到理想状态。
三、回归教材落实根本
2023年的高考不再有考试大纲的指导,考试的依据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中有一点说得特别清楚,那就是“教考一致”,即考的内容就是平时教的内容。综合研究,近几年的高考题跟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直接跟教材内容进行比较,有些是选择相同题材进行考查,有些是选择教材中的作家的作品进行考查。总之,教材中的内容我们一定要很熟悉,学习得很到位。所以在复习阶段,一定要回归教材,让复习效果事半功倍。
(一)通过教材,熟悉作家作品
首先整理出教材中的小说:必修上册:《百合花》茹志鹃,《哦,香雪》铁凝;必修下册:《祝福》鲁迅,《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促织》蒲松龄,《变形记(节选)》卡夫卡,《红楼梦》曹雪芹;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选择性必修中册:《荷花淀》孙犁,《小二黑结婚(节选)》赵树理,《党费》王愿坚;选择性必修下册:《阿q正传(节选)》鲁迅,《边城(节选)》沈从文。5本教材中共有17篇小说,古今中外的都有,共涉及7个学习任务群: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文学阅读与写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外国作家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这些任务群的关键词: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中国革命传统等。回顾一下高考所选的文本会发现,现在的高考是紧贴课程标准的,在题材、作家与典型人物上都与教材接轨,因此可以对教材的文本进行深入的整理和分类。
1. 把教材中的文本在时间、地域、题材或特点方面进行分类
(1)时间上
古典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红楼梦》《促织》
现当代小说:《百合花》《哦,香雪》《祝福》《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
(2)地域上
中国小说:《百合花》《哦,香雪》《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红楼梦》《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
外国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变形记(节选)》《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节选)》《老人与海(节选)》《百年孤独(节选)》
(3)题材上
革命小说:《百合花》《荷花淀》《小二黑结婚(节选)》《党费》
改革开放小说:《哦,香雪》
乡土小说:《阿q正传(节选)》《边城(节选)》
(4)特点上
散文化或诗化小说:《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边城(节选)》
心理小说:《变形记(节选)》《老人与海(节选)》
2. 把教材中的小说作者进行整理认识
茹志鹃、铁凝、鲁迅、施耐庵、契诃夫、蒲松龄、卡夫卡、曹雪芹、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海明威、加西亚·马尔克斯、孙犁、赵树理、王愿坚、鲁迅、沈从文。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整理归纳,我们就熟知了小说的相关类型和特点,面对同类型的作品就能更加从容,例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冯至的《江上》是诗化小说,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和2019年课标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是革命传统小说,2018年课标全国ⅲ卷《微纪元》是心理小说。另外,教材中的这些作家都是非常有名的,高考的小说也常常选择有名的作家作品,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要重新熟悉教材中涉及的作者所处的年代、代表作品、作品风格、语言风格等,如果在考试中遇到其作品就能读得更加顺畅。例如2022年全国甲卷《支队政委》,2020年课标全国ⅰ卷《越野滑雪》,2019年课标全国ⅰ卷《理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王愿坚、海明威、鲁迅,他们的名字及相关内容在教材学习中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当遇到他们的作品时就能带着享受的心情去品读。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022年新高考ⅰ卷选了冯至的《江上》,有考生感觉作者很陌生,文章很难懂。但其实教材中选有冯至的散文《一个消逝的山村》,如果在学这篇文章时,对冯至了解深入,对他的作品熟悉;同时对教材中的《百合花》《哦,香雪》《荷花淀》《边城(节选)》这几篇散文化、诗化小说进行认真体会,那么对今年高考这篇诗化小说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这就是回归教材的意义,请高度重视。
(二)依托教材,巩固考点知识
在小说复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更要依托教材,巩固考点知识。第一,可以选择其中一篇小说,以教材为材料精心设计出情节类、环境类、形象类、语言类、主旨及标题类等各类题目来进行演练。这样不仅可以对该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细读文本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演练这些题目以达到唤醒所学,融会贯通,更加系统地了解小说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思路,从而在高考中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第二,学以致用,选择教材中的一篇小说作为高考阅读文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高考小说模拟命题。自己命题、设置答案,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换做题,讲解。通过自己做命题老师,既了解自己复习的效果,还知道命题的规律,是综合能力的集中展示,让小说复习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在每个专题复习时,我们不仅要有术的准备,还需要有道的提升,在小说复习时要做到:回归教材,精做高考题,研究考试题目,培养细读文本能力,归纳总结命题规律和答题思路,这样就能在万变的题目中发现其不变的能力考查,从而能够更加从容面对高考了。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