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 高效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命题特点及2023届备考策略 -www.凯发

聚焦核心素养 高效复习备考——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命题特点及2023届备考策略 -www.凯发

  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很多考生的痛点和难点。在聚焦核心素养及有效服务“双减”的背景下,应如何突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我们首先得研究清楚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规律,才能找准备考策略,高效复习备考。

  一、研究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规律

  2022年6月7日,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在《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2022年高考是‘双减’政策发布之后的首次高考,命题在教考衔接上精耕细作,充分释放服务‘双减’改革的鲜明信号。试题强调深化基础,严格依据课标,着意关联教材,创新试题形式;引导学生减少‘机械刷题’、提高能力素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高考命题强调深化基础,彰显能力素养导向及服务选才功能。

  下面来分析2022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4套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阅读ⅱ的命题特点。(见下面表格)

  通过下面表格,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命题特点:

  (一)落实立德树人,凸显核心价值

  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发挥育人功能。

  2022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选自冯至的历史小说《伍子胥》,文章通过伍子胥的个人心灵成长史表现人性的救赎。伍子胥逃至江边,江岸上的人的对话引发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地触动了他,也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当看到渔人心境平坦时,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的他,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由复仇心理到灵魂片刻安适,再到领会到渔夫的世界的美好,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开始了自我救赎。

  2022年新高考ii卷文学类文本选自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文章通过描写“赶大车的人”修蹄子、钉铁掌的场景及写车夫帮助运输抗战物资,赞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

  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选自王愿坚的小说《支队政委》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纪实散文《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无论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老胡,还是散文中真实的陈毅,他们腿部中弹、伤口化脓、病情严重。为继续战斗,他们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强忍巨痛使用土法疗伤,充分体现了长征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生动阐释了“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的道理。

  2022年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选自萧红在抗战时期写的书信体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寄望弟弟这样的爱国青年,以民族振兴激励爱国青年担当作为。她笃信“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精心选材,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深刻意蕴,凸显了核心价值,催人奋进。

  (二)严守稳中求新,紧扣语文素养

  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选文体裁稳定,仍是小说和散文。新高考ⅰ卷《江上》为历史小说,新高考ii卷《到橘子林去》是散文;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分别是小说和纪实散文;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是书信体散文。

  题型结构和分值稳定,仍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新高考ⅰ卷和ii卷为2道客观题加2道主观题,全国甲卷和乙卷为1道客观题加2道主观题。4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为15~18分。

  试题强调基础,同时紧扣语文素养,体现考点的多元化。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一般考查五种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考点一般包括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写作思路、主旨情感、语言表达、艺术技巧、结构布局、材料组织、文学鉴赏等。以新高考ⅰ卷《江上》为例,2道客观题分别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相关内容理解。其中第6小题主要为内容分析,指向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传统常规基础题。第7小题考查品味重点内容、细节,分析判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关涉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也是传统常规基础题;2道主观题分别考查主人公思绪的变化及“改写”的文学效果。其中第8小题需要考生结合伍子胥“江上”所见所感来分析概括其“思绪”变化。这道题指向了全篇甚至整部小说人性救赎的主题,难度较大,对考生语文素养要求较高。第9小题考查“改写”的文学效果,尊重并鼓励考生进行个性化解读,检验考生深度解读文本和进行文学评论的能力。

  试题坚持守正创新。例如新高考ⅰ卷《江上》第9小题,给出了“渔夫拒剑”情节的历史版本,要求考生比较两者,谈谈对“改写”的看法。这道开放性的试题,文本材料和设问很好地结合起来,突出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又如全国甲卷《支队政委》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的第9小题,要求比较两个不同文体文本的艺术表现差异。这道题属双文本交互的题目,考查考生分析文体特征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此题既需要考生着眼于宏观整体把握,又需要考生立足于微观分析比较。

  (三)强调文本情境,注重因文设题

  和过去“因考纲考点设题”不同的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的新高考,强调的是立足文本情境,因文设题,随文布点,强化对选定文本即“这一篇”的考查,淡化考生答题的套路化模式化,引导考生在“这一篇”的文本情境下,深入阅读文本,把握文章个性特征。

  例如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第8小题:“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考生须深入到“这封信”的情境中,找到写“恍恍惚惚”情感状态的两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第9小题:“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考生须回归文本,先找出弟弟在上海和山西生活这两处内容,弄清楚弟弟和这些青年的生活状态,揣摩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我”的心理感受,再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改变相对固化的命题形式,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新高考时代,答题套路已失效。新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突出情境性和任务性,意在引导考生在复杂特定的情境中自主建构阅读知识、阅读经验,提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探索备考方法,寻找应对策略

  研究2022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特点,把握命题规律,是为了能更好地指导2023届考生复习备考。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版块的备考,考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构建知识体系,争取不留空白

  语文教学中,许多知识点是随文而教或随题而教的,这使得知识如碎片,不成体系。要防止前学后忘,就要构建系统完备的知识体系,明确哪个概念在哪个知识框架下,争取不留空白。例如复习小说的主题时,要在主题下列出“以小见大”“多义性和复杂性”“文学母题”“形象大于思想”等概念或理论;复习小说的人物形象时,要在人物形象下列出“圆形人物”“扁平人物”“个性化”“类型化”等知识;复习小说虚构的手法时,要在虚构下列出“想象”“夸张”“变形”等手法;复习小说结构时,要在结构下列出“延时式结构”“蒙太奇结构”“意识流结构”等模式。现以“散文的语言特点”为例绘制表格梳理知识点如上:(见第12页表格)

  通过上表的梳理,各知识点间形成了有机的联系,构建起了散文语言特点的知识体系。无论是复习小说还是散文,均可采用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的形式,对每个知识点专题进行梳理,尽可能把能想到的知识点都囊括进去。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在《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说:“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其对象主要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2022年及之前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文通常为小说和散文,但并不意味着诗歌、戏剧等文本不会成为2023年高考试题的选文,因此考生应全面复习包括诗歌、戏剧等在内的文体知识,争取不留空白。

  (二)回归教材文本,实现以学促考

  2022年4套高考试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展现了学与考的有效衔接。命题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例如新高考ii卷《到橘子林去》反映的是抗战时期人民用实际行动支持抗战,讴歌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表现的是抗战时期爱国青年的使命担当。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荷花淀》也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精神。相同的历史背景,一样伟大的人民,一样的家国情怀,一样的使命担当。例如全国甲卷《支队政委》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歌咏的是长征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在统编版教材中,《长征胜利万岁》《党费》均是反映长征的作品。全国甲卷第8小题:“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该题考查的人物形象特点,在统编版教材中,诸如《百合花》《香雪》《老人与海》等作品多有涉及。考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储备了相关知识,作答此题难度就不大。

  此外,新高考ⅰ卷《江上》第9小题要求评论选文改写渔夫拒剑的故事的文学效果。这一要求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写作文学短评相似。此题整合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考生在复杂情境中进行个性化解读。另外,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用“小说 散文”双文本阅读,与统编版教材倡导的单元任务群学习思路一致。考生在日常学习中如能加强对教材“大单元”或“跨单元”甚至是“跨课内外”文本的对比阅读,将能有效提升阅读鉴赏能力,提升作答的准确性。所以考生备考一定要注重回归教材,以学促考。

  (三)扩大阅读视野,聚焦素养能力

  大语文时代已经到来。光靠刷题,肯定应对不了未来的高考。语文学科素养是不断积累形成的。高考题选材涉及多学科、多观点、多学派,文学类文本选材涉及多国别、多时代、多风格。这就需要考生自觉加强课内外阅读,深度解读文本,展开横向思考和纵向对比;同时扩大阅读视野,补足短板。比如可阅读一些中外文论,如马丁《当代叙事学》、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范培松《中国散文批评史》、席勒《美育书简》等,学习运用文学理论解读不同文本和文学现象,以便更好地应对“主文本解读 附文本‘支架’ 双文本交互”题群。

  (四)强化审题意识,训练答题思路

  怎样才能读懂题干审准题?建议考生快速默念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并圈画关键字词,明确题干要求和作答方向。同时把这种方法融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利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训练答题思路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紧扣文本。读懂文本是答题的关键。读懂是指深层次理解文本,不是停留在表层理解。答题切不可以空对空,泛泛而谈,必须紧扣文本,从文中提取出关键词句或根据文本精准概括。

  2. 分点作答。强化分值意识,据分分点;注意分点分类答题,杜绝点和点之间的明显交融、界限不清。

  3. 逻辑清晰。凡是要求分析的题,一定要先概括再分析。反之,概括性字眼就会淹没在分析的文字中,凸显不了关键信息。

  4. 简明扼要。多使用专业术语,避免使用口水话作答;想清楚再下笔,避免重复无效作答。

  下面以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小题为例进行分析: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体特征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首先要明确两个文本的文体。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散文。然后结合两种文体的特点分析二者在艺术表现上的差异。

  【参考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②文本一运用场景描写、细节指写、言行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老胡这一艺术形象;文本二以采访、回忆录等为基础,记录了陈毅的真实经历。③文本一以描写为主,语言生动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

  本小题6分,据分分点,分3点作答。作答逻辑清晰,先回答文本一是小说,文本二是纪实作品,然后再紧扣文本,分别列出文本一小说是通过何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及文本二纪实作品是如何记录人物经历的。3个要点,语言简明扼要,干净利落。

  总之,考生在复习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时,如能把握命题特点,摸准命题规律,聚焦核心素养,找准备考策略,那么定能有效、高效提升阅读能力和答题水平。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