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思辨文写作指导——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 -www.凯发

高考思辨文写作指导——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 -www.凯发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大方面均提及或强调思维方法、思维认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思维发展与提升”定性为学科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内容中单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故此,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偏重于思辨性考查,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在考场中,若能针对作文题目中的社会现象、现实问题、观点看法等,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撰写出逻辑性强的思辨文,会大大增加作文得高分的几率。遗憾的是,很多考生忽略了这方面的训练,导致作文牵强附会、漏洞百出,毫无逻辑可言。下面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对如何撰写高考思辨文进行阐析。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考场作文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其中的材料本身思辨性很强,可以充分考查出考生的思维能力及水平。但从考场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在思维逻辑方面还明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题立意忽视逻辑

  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根本,审题不准,立意不对,文章写得再好也只能在20分左右。审题立意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作文题目中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题目要求,若忽视了对材料的整体分析,没有理出材料之间的层次关系及内在蕴含的观点,没有落实题干中的关键要求,而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个别词语,以此为论述对象展开写作,势必会偏题跑题。例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①段:……“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人生在世,我们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②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人生智慧。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忘却,能够宠辱偕忘……

  第③段:不以物喜,需要的是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情怀……

  第④段:不以己悲,需要的是乐观的态度和进取的意识……

  第⑤段: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才能不被赞誉和挫折击倒……

  上文偏题跑题,其原因是作者在审题立意时,没有审清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及题干要求。作文题目中材料的“体育之效”涉及两个方面:“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推出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题干关键要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显然,作者没有领悟命题意图,不是从“体育之效”强弱转化角度切入,去谈启示意义,而是抓住“不必自喜”“不必自悲”两个词语,衍生立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致偏题跑题。

  (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

  有的考生,投机取巧,备考时准备了一些范文,甚至做到了能背诵默写。高考时,不仔细审读作文题目,不严格揣摩命题意图及要求,采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的手段,把原有准备好的范文略加修改套上去,以期蒙混过关获得高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导致偏题跑题。例如:

  勤于劳动,振兴中华

  第①段:近年来,我们的国家更加注重体育运动的教育。自古以来,劳动就贯穿于中华民族之中……的确,体育运动的实质就是劳动。在这个不乏物质条件的时代中,我们更应以勤于劳动,振兴中华。

  第②段:劳动,是一种可以使人耳目聪,使人身强力壮的一种活动……强者劳动,使其愈加强壮;而弱者劳动,则有天大之利,使其增益其所不能,由衰转盛。

  第③段:劳动使我快乐,勤于劳动,振兴中华……

  第④段:劳动使我光荣,勤于劳动,振兴中华……

  第⑤段:……只有我们投身于实践中,我们便能担起国家大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之青年,勇担国之大任。

  上文纯属套作,导致偏题跑题,其原因是作者偷换概念,转移论题。题目要求考生谈“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而作者通过“体育运动的实质就是劳动”这句话,把“体育”偷换成“劳动”,然后应该是把原来准备的一篇关于“劳动”的范文稍加修改套上去,导致文章内容与题目要求风马牛不相及,结果偏题跑题,害了自己。

  (三)谋篇布局结构混乱

  审好题,立好意,完成了写作的第一步,接下来应谋好篇,布好局。但有些考生为了赶时间,加之心态紧张,没有重视甚至忽视了谋篇布局这一重要环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到哪算到哪,导致文章条理不清,颠三倒四,结构混乱。有的考生尽管对文章整体进行过谋篇布局,但没有去考虑语段内的布局,导致文章整体条理尚可,局部纠缠不清,还是很难得高分。例如:

  强不自喜,弱不自悲

  第①段:……滥用其强,强能转弱;勤于锻炼,弱可转强。故应做到强不自喜,弱不自悲。

  第②段:弱者坚定信念,增益其所不能,由弱转强……

  第③段:强不能自喜,强者永怀兼爱之心,强者恒强……

  第④段:强弱可以转化,只有做到强不自喜,弱不自悲,才能恒强……

  第⑤段:强者滥用其强,自私自利,终会众叛亲离,由强变弱……

  上文符合题意,立意中规中矩,各段观点清晰,但整体谋篇布局存在问题,导致结构混乱,形成该文的一大硬伤。一般的说理逻辑,是先摆观点,然后分析论证,最后为结论。据此,上文的结构必须重做调整。第①段为摆观点,位置不变。第②③⑤段为分析论证,并且为两层:第②段一层,论证弱者;第③⑤段一层,论证强者。而第③⑤段的顺序,依据事理逻辑,应该第⑤段在前,第②段在后。第④段为结论段,应放文章最后。故此,上文正确合理的结构应为:第①段→第⑤段→第③段→第②段→第④段。

  (四)论据论点缺乏逻辑

  运用论据论证论点时,必须考虑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论据的本质要与论点的内涵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有力证明论点。但在高考写作过程中,有些考生没有重视这一点,只是把平时积累的材料不分青红皂白地做为论据去论证论点,造成文章表面看,内容丰富,论据充实,其实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逻辑,论据不能很好地证明论点,属于典型地堆积无用材料。例如:

  “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弱者有不屈的勇气,朝着心中的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终究会让自己变为强者,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2020年疫情时期下的钟南山院士,他在武汉疫情最危险时刻,告诫人们无事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冒着84岁高龄连夜奔去武汉,站在前线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拯救新冠患者。他从一名弱者成为了一个强者,一个真正的英雄,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抗击病毒,报效祖国。

  上文从形式上看,可算是经典的议论性语段,开头引用材料,摆出观点,接着举例论证,最后立足论据,围绕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但是,该段的论据与论点缺乏逻辑,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属于无效论证。该段的论点为:弱者有勇气,坚持不懈,提升自我,终成强者。而钟南山院士赴武汉抗疫做为论据,显然不能证明前面的论点。因为钟南山院士做为医学界的泰斗,不能定义为弱者,并且举例论证时,也没有体现钟南山坚持不懈,提升自我。

  (五)分析论证毫无逻辑

  写作备考时,我们加强了审题立意、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可能针对具体的议论语段如何展开分析论证训练还不够,许多考生在具体分析论证时,东拉西扯,前后游离,毫无逻辑。例如: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① 回望中华历史,会发现有许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大将风范存在,② 不是人人都身为强者,也不是人人都会保持弱的姿态,③ 历史将永续发展。④ 回望几千年前的封建王朝,是一开始身为平民的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推翻统治,⑤ 是身处国外但仍以“科技报国”思想相继回国的严东森、邓稼先、钱学森,⑥ 他们都是数一数二的强者,但他们并未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是经过后天的努力,勤自锻炼,厚积薄发,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⑦ 他们也并不是一出身就为强者,而是站在爱国的角度上,自我谦虚,为报效祖国而爱国爱民。⑧

  第①处中的“峥嵘岁月”是指革命战争时代,与第②处中的“中华历史”有“大将风范存在”关联不大。第③处讲不是人人都是强者或弱者,第④处讲“历史将永续发展”,两者毫无逻辑关联。第⑤⑥处的句子压缩主干为:回望封建王朝,是推翻统治,是严东森、邓稼先、钱学森。不合事理逻辑,是为病句。第⑦⑧处,从句子形式来看,均是前否后肯并列复句,句型分别为:“并未……,而是……。”“并不是……,而是……。”但从语意逻辑来看,两组前否后肯并列复句都不成立。

  二、高考思辨文写作建议

  当前的高考作文,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思维与表达,学习思辨文的写法,是高考作文备考的不二法门。下面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提供几项高考思辨文写作建议。

  (一)思辨性审题立意

  思辨性审题立意,就是要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对作文题目中所涉及的问题、现象、概念、判断、推理、观点等进行深入地分析思考,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提出富有真知灼见的论点。例如: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交代了《体育之研究》发表的时间、作者及刊物,其目的是想要考生思考该文发表的背景,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前夜,毛泽东发表有关“体育”的文章,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而是有由体育及民族国家等的深意。】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点出材料的论题内容是“体育之效”。】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从生理规律角度谈身体变化,身体会因外界因素影响,特别是体育训练,每天都会发生变化,也寓示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举“目”“耳”的例子,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可以达到“耳聪”“目明”的效果。这是“体育之效”的第一层:身体通过体育锻炼而改变,万事万物均会因主观、客观的影响而发展变化的。】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身强体壮的人,体育锻炼不讲方法,滥用其强,那么强壮的身体终会搞垮。同理,能量强大的个人、企业、民族、国家等,如果依仗强大,滥用其强,强者也会变为弱者。这是“体育之效”的第二层:强者滥用其强,会转为弱者。】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体质孱弱的人,勤快主动地坚持锻炼,增强体能和素质,时间一长,身体会变得强壮。同理,处境艰难,势力弱小的个人、企业、民族、国家等,朝着奋斗目标不懈努力,终会由弱者变为强者。这是“体育之效”的第三层:弱者不懈锻炼、奋斗,终成强者。】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由前边“体育之效”的三层意义,推出强者弱者应有的精神态度。强弱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特别强调:生为弱者,不屈不挠,朝着目标积极奋斗,也能成为强者。】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启示意义”引导及要求考生,行文时不能只谈“体育之效”,“体育之效”只是一个写作的引子,应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拓展出启示意义,即从“体育之效”生发开去,联想、思考其它方面的强弱之变,比如个人事业、企业发展、民族繁衍、国家进步均可以由弱变强,也可能由强转弱,其强弱之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要求考生不能抛开材料中的“体育之效”直接泛泛而谈“强弱之变”,也不能只在文章开头引用材料,提炼出一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写成话题作文。应是由材料中的“体育之效”入手,略谈体育强弱之变,重点突出由此生发的启示意义。】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文章要体现作者个性化的感悟与思考,不要人云亦云,要有创新性和新颖性。】

  要求:选准角度,【角度是指材料作文的立意角度,可分为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立意角度直接反映作文与材料的贴合度,既是辨识、打压套作、宿构及抄袭的利器,更是称量考生思维质量和思维水准的天平”,“辨识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及沾边角度的功能,既可体现立意的多样性,又可落实评分的层级性”。本材料的核心角度应从材料整体出发,从“体育之效”的强弱之变入手,重要角度应从“体育之效”之“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入手。其原因是材料的主体核心是谈“体育之效”的“强弱之变”,主要谈的是“体育之效”由弱转强。】确定立意,【选准角度后,确定要写文章的观点,叫做立意。所立之意,一要切合题意;二要紧扣时代脉搏,积极健康,富有正能量;三要具备深刻性、创新性、思辨性等。】明确文体,自拟标题;【文体可自选,可写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但文体特征必须鲜明,千万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章。标题自拟,但要统领内容,切合文体。议论文一般压缩中心论点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前边这几项要求是高考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作文的底线。】

  通过上面对材料的思辨性分析,可列审题的思维导图如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较好的立意,如:

  1. 强弱并非命定,人生由我决定。

  2.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3. 强者不喜而恒强,弱者不悲而终强。

  4. 或强或弱,都有变数。

  5. 强固可喜,弱应欣然。

  6. 不喜不悲,化弱为强。

  7. 强者自矜,弱者自强。

  8. 滥强至弱,诱弱至强。

  9. 强弱有变,皆在人为。

  ……

  (二)思辨性谋篇布局

  思辨性谋篇布局,是指运用辩证思维围绕论点展开分析论证时,其论证思路及论证结构需符合认知逻辑和事理逻辑。只有这样,文章才文脉通顺,逻辑性强。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分为并列式、层进式和综合式。例如:

  1. 并列式

  强自身体魄,育文明精神■

  2. 层进式

  不因强喜,不以弱悲

  引用材料: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 ■ 论点:不因强喜,不以弱悲 ■ 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不以弱悲,砥砺前行 ■ 且看当下,强大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引领潮流 ■ 今日中国青年,当应不因强喜,不以弱悲

  3. 综合式

  强弱并非命定,人生由我决定

  ■

  (三)思辨性分析论证

  思辨性分析论证,是指以事物之间是运动的、普遍存在联系的为出发点,抓住论题的主要矛盾、关键及重点,进行质疑评价和辩证的分析论证。进行思辨性分析论证,一般会运用以下几种推理方法。

  1. 运用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推理过程。演绎推理是严格的逻辑推理,一般表现为三段论模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大前提、小前提的判断必须真实正确,小前提必须属于大前提的范畴,只有这样,推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例如:

  强者胸怀公平与正义,兼济天下,扶助弱小,强者恒强。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秉着和平的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政策,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真正做到互惠双赢。特别是在当今疫情肆虐全球的时候,中国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同有关国家分享防疫和救治经验,向其他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全球抗疫注入正能量。我们充分相信,未来的中国会更加强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反之,强者滥用其强,危害天下苍生之幸福,其终会由强变弱。某超级大国自恃其强,随意干涉他国内政,随意进行经济制裁,随意发动局部战争,破坏世界和平。该超级大国的未来必定遭全球唾弃,成为弱国。

  上边语段分两层,两层都运用了演绎推理。第一层:大前提——强者兼济天下,强者恒强;小前提——中国兼济天下;结论——中国未来更强大。第二层:大前提——强者滥用其强,由强变弱;小前提——某超级大国滥用其强;结论——某超级大国未来变弱。

  2. 运用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推理方法。它从许多个别的事例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我们平时一般使用不完全归纳推理法中的简单枚举法,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遇到与之相反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方法。例如:

  毛主席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一些省市状元考上中国顶尖大学后就沾沾自喜,失去了以往奋斗的动力,沉迷在虚拟网络世界不可自拔,最终成了新一代的仲永;世界胶片之王柯达公司,在霸主的位置上洋洋自得,不思进取,错失了企业转型的大好时机,最终落下破产的悲剧;石油大国叙利亚,坐享资源带来的大量金钱,罔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回不去往事的荣光。他们都曾是天上璀璨的星星,如今掉落在人间,失去了原有的光辉。可见,强者沾沾自喜,滥用其强,最终变强为弱。

  上段比较典型地运用了归纳推理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列举了三个事例:个别省市状元成为仲永,柯达公司破产,叙利亚变为弱国。归纳推理出结论:强者沾沾自喜,滥用其强,最终变强为弱。

  3. 运用因果推理

  因果推理,是指由原因推及结果或由结果推及原因的推理方法。在论证论点时,若论点是一结论性的观点,我们通过分析这个观点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或根本原因等,以此论证论点是否成立。若论点是事物发展中的某一原因,我们则可分析由它导致的结果,以此论证论点是否正确。总之,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例如:

  生而强者未必是永恒王者。生而强者享受着优越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高处不胜寒”,长期处在安逸的环境容易形成极度自我满足的心态,他们被光芒遮住双眼,看不见自身缺点,他们相信自己是完人,沉湎于自我的喜悦与自得,不思进取,终会被社会淘汰。生而强者往往罔顾他人利益和感受,丧失公平正义,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实力,打压、欺凌弱者,终遭世人唾弃。生而强者依仗自身强大,不团结他人,为所欲为,四面树敌,招致众叛亲离。所以,生为强者,若不正视自我,尊重他人,未必是永恒的王者。

  上段开头“生而强者未必是永恒王者”是一个结论性的论点,作者运用了因果推理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分析了它的三个原因:一是生而强者条件优越,会不思进取;二是生而强者私利至上,遭人唾弃;三是生而强者仗势欺人,众叛亲离。所以生而强者未必是永恒王者。原因分析全面深入,逻辑性强,充分证明了论点的正确性。

  4. 运用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是依据甲乙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性,通过对甲事物的分析,类推到与其属性相同的乙事物,然后从两者的比较中,得到某种启示,从而说明某个道理的推理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乙事物是要论证的论点或观点,对于读者来说,比较陌生或抽象,甲事物是大家比较熟悉并得到了普遍认可的一些思想和行为,用甲事物类推乙事物,能把一些抽象的事理形象化、简单化,便于读者接受。例如:

  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指出:“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身强体壮之人,如果不遵循生理规律,长期超负荷地运动,过量地透支体能,再强的身体也会搞垮,成为伤残之人。这犹如古代的仲永,从小拥有超人的作诗天赋,堪称天才,是高智商的强者,但他的父亲忽略了他的学习,天天带着他到家家户户题诗,靠写诗赚钱,把仲永当成了谋生的工具,几年过后,原本天资过人的仲永也无异于普通人了,再也写不出好诗,成为了庸人。身体与智慧很相似,身体再好再强壮也支撑不起那些有害身体的行为,我们应该珍惜过人的先天条件,爱护它,善用它。推而广之,无论哪个方面的强者,都不能滥用其强,否则,强者会转为弱者。

  本段为了证明身体强壮的人也会转变为体弱之人,作者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类比双方为身强体壮之人与仲永,类比点有三:一是原有状况:一个是身体强壮;一个是智商高。二是做法:一个是超负荷运动,过量透支体能;一个是忽略学习,天天走门串户作诗。三是结果:一个成为伤残之人,一个成为庸人。此处运用类比推理,不仅论证了体强者会转弱的观点,并且与之一起归纳推出段尾的结论:“推而广之,无论哪个方面的强者,都不能滥用其强,否则,强者会转为弱者。”

  三、高考优秀思辨文解析

  综上所析,高考思辨文写作是我们作文备考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依据思辨文的写作规律,进行科学有序地强化训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高考,更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品质,特别是有利于我们未来的人生发展。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qjk4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