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ⅱ试题分析与应对策略——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 -www.凯发

现代文阅读ⅱ试题分析与应对策略——以2021年新高考ⅰ卷为例 -www.凯发

  一、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石门阵

  卞之琳

  “诸葛孔明摆下了八阵图,叫陆逊那小子,得意洋洋,跨马而来的,只见左一块石头,右一块石头,石头,石头,石头,直弄得头都昏了。他一看来势不妙,就勒转了马头,横冲直撞,焦头烂额,逃回了原路。——这《三国》里的故事,你们还记得吗?”

  说到了这里,干咳了一声,木匠王生枝抬起了眼睛,打量了一番列在他面前的许多面孔。

  男人的面孔,女人的面孔,小孩子的面孔。带胡子的有,麻的有,长雀斑的有,带酒窝的有,一共十来张,在中秋前两天的月光里,有明有暗,可是全一眼不眨,只是点点头,意思要王木匠尽管讲下去得了。

  王木匠手巧。譬如,现在邻近各村常用的由煤油箱改造的水桶子,确是王木匠的发明。他的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

  “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

  老王捡去才落到颈脖子上的一片枯枣树叶子,随即干咳了一声。

  “来了。”大家一起想。

  果然——

  “来了!来了,一群鬼子兵!”

  王木匠转过头来望望山坡下转进村子里来的白路,仿佛日本兵当真从那边来了,把听众给吓了一跳。

  “他们先在远处山头上向镇上望,用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的。

  “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

  “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

  “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

  “八路军走光了。好,那个头儿,吩咐先下去五十个胆子最大的‘皇军’。

  “‘开步走!’他们下来了,那五十个鬼子,骑了马。”

  “这条镇不是就完了吗?”宋长发很担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没有理他,干咳了一声,接下去:

  “骑了马,得意洋洋!瞧,第一个麻子,腰板挺得多直啊。瞧,第二个是八字胡子,第三个是小耳朵。小耳朵回过头来,看后面跟来的都很威风,就把头昂得高些。

  “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

  “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

  “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

  “真不是好东西!”谁的声音?李矮子?因为隔壁李矮子院里的驴忽然叫起来了,仿佛怕给日本兵抓去呢。

  “说话间,不知不觉,已经走进了村子。

  “麻子忽然在一家门口勒住了马。八字胡子、小耳朵和后边四十七个人都勒住了马。满街上鸦雀无声。

  “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

  “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小梅子插上来一句,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看见了什么呀?奇怪——后边那四十七个‘皇军’也这样问哪,可是没有出声。他们不作一声在那边发愣,那五十个‘皇军’。

  “他们看见了什么呢?奇怪。

  “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

  “他们索性向前跑,沿街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

  “一路上——

  “向左看:石头门。

  “向右看:石头门。

  “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

  “干脆说吧,别那么别扭的!”宋长发老婆着急了,也仿佛代表了全场听众。

  “他们的脸都白了。听,四面山头上一片喊杀的声音!打枪的声音!八路吧?看,山头上那么多人呢,糟了!糟了!”

  “好了!好了!”谁的声音?仿佛大家的声音。

  “他们勒转了马头,死命踢着马肚皮,向左,向右,转了两个弯。他们就横冲直撞,连奔带蹿地逃命了。

  “逃出了镇口,心里跳得像马蹄一样急呢。

  “麻子还在想:我这一身肥肉不至于喂他们的麦田吧。

  “八字胡子还在想:我抢来的钞票不至于被他们捡回去吧。

  “小耳朵还在想:我怀里的相片不至于被他们拿去上报吧。”

  “老王,你活像钻进了他们的心里了。”李矮子说,意思是两重的,表示不相信,也表示惊叹他叫人不能不相信。

  “胡老三,”王生枝说,把眼睛对准了一个衔着旱烟管的男子,“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你说我可曾说谎。那条镇叫洪子店,在太行山那边。”

  “大致还不错,”胡老三说了,“部队在镇东十五里地方,和敌人打了一昼夜。农民救国会集了五百会员,三个钟头内把全镇上能搬的都搬走了,五百会员就拿起了枪,躲在围山上等了。不过,老王,门是用砖头堵的。”

  “那有什么关系,石头门说起来好听一点。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洪子店也烧去了许多。可是我老王一年来明白了一个道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

  “那你就少了生意了,人家以后还要你做门板吗?”

  大家笑了,同情王生枝。

  王生枝在月光里走回家去的时候,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他常常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已经设计了多年,总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过他知道大家还得先摆多少次真正的石门阵,不是用口,“也得用手。”王木匠看看自己结实的突起了老茧的掌心,说不出由于哪一种情感,不由得感叹了一下:“我这双手呵!”

  延安,1938年秋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

  c. 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

  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

  b. 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

  c. 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d. 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3.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

  4.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试题分析

  1. b

  解析:a. 选项中“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有误,后文未见照应。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强调其“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小说后文并没有写与“王木匠手巧”的相关情节内容,就是结束处写到他想做一张极精致的衣橱,那也是干他的老本行,并不是“手艺不止见长于他的本行”,因此也就不存在伏笔一说。

  b. 讲石门阵故事前王木匠说过:“对,我正要给你们摆一个和八阵图差不多的石门阵。不过几句话,一点新闻,石门阵摆退鬼子兵。”讲完故事时补充“昨天你也在南教场听过政治指导员的报告的”。我们不难看出,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是一次军民团结一致击退日本鬼子来村子扫荡的故事,王木匠是听到这个故事的,他并没有参加战斗。政治指导员的报告就是“一点新闻”,“八阵图”是王木匠讲述整个故事的切入点。因而这句话没有错误。

  c. 选项中“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为了把这场战斗讲述得生动逼真些,王木匠进行了“再创作”,“麻子”“八字胡子”“小耳朵”这些日本鬼子是王木匠为了讲故事的需要,虚拟出来的人物。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既然是小说,虚构是其重要特征。

  d. 王木匠发出感慨的真实原因不是“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感叹的是自己虽然有一双勤劳的手,但是只是用于木匠手艺还不够,因为面对侵略者,这双手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保家卫国。他坚信,只有赶走了侵略者,自己的木匠手艺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我们可以说,王木匠能做出精致的衣橱,而是因为战乱才无法做出。小说的结尾是重点,不能停留在阅读的表面,要看深层。

  2. d

  解析:“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错。小说是战争题材,红色主题,表现的是革命文化,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向望和平,反对战争,军民同心,保家卫国,因此小说主旨没有多元化。

  3. ①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②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解析:首先找出文中使用了反复手法的地方,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分别体会其作用。因为反复手法是王木匠讲故事过程中出现,分析效果时可从王木匠讲和听众听的角度,以及对表现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处,“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使用反复手法,强调小鬼子进村前反复确认八路军已经全部撤走了,生动刻画出小鬼子的胆怯和色厉内荏。

  第二处,“小耳朵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闺阁房里。八字胡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铁柜里。麻子的心是在一家老百姓的猪圈里”,运用反复手法,活画出鬼子丑陋的内心和行径。

  第三处,“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这里连用数个“石头门”,写出小鬼子遇到了“石门阵”的惊慌失措,同时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调动了听众的情绪。

  4. ①现实生活中的门是木头门,洪子店村民以砖头堵门;②在王木匠的故事加工中,砖头门变成了“石头门”,战斗故事随之变成了传奇的“石门阵”;③王木匠从现实中明白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道理,即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才有实现“夜不闭户”的希望。

  解析:此题考查小说中“门”的含义,需要梳理文本,由浅入深思考。首先在文中找出写“门”的几个地方:“石门阵摆退鬼子兵”,“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门里堵满了石头——石头门”;“只要不是木头门就行了。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对,把我们的门板烧掉呢,我们就夜不闭户”,“倒认真地想起当真到了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

  接着我们再进行分类梳理,文中的“门”有三类:木门、石头门、没有门夜不闭户。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分别写出这三类门的作用。

  一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这里的“门”是老百姓抗击日本鬼子时摆的“石门阵”,代表着老百姓抗日的智慧和决心。

  二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这里的“大门”指的是“国门”,“二门”指的是“老百姓自家的门”。也就是国家强大了,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

  三是代指没有门,“处处夜不闭户的时代”,是老百姓对和平社会、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是全国人民用智慧想出的抗击侵略者的方法和策略。

  三、应对策略

  考点一:情节结构

  1. 小说情节题的四个部分

  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当然,少数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 情节概括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方向。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判断题目是直接考查还是间接考查,从而确定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依内容,理层次。根据小说文本的具体内容,或采用结构连贯法,或采用场面连贯法,或采用线索连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厘清层次结构。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石门阵》是诗人卞之琳写的小说。在全民抗战的苦难时代,显然小说的影响力更大,卞之琳用小说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扩大影响。

  小说写一名叫王生枝的木匠,在村民面前讲鬼子扫荡的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残酷、艰苦的抗战,在王木匠嘴里成了小品一样的故事,从而较好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使得他的小说有着乐观精神。

  考点二:小说形象

  1. 概括人物形象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而应着眼全篇,结合作品的背景和具体的写作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必要时借助原文中的某些词语。

  另外,我们还要综合考虑历史时代、社会文化和民族特点去思考与评判,不可“一刀切”。

  《石门阵》小说中王木匠是个技艺高超的说书人形象。他懂得说书人讲故事的技巧,知道怎么才能吸引观众,因而在讲述中卖关子,设置悬念,把说书变成了表演,把故事带入现场,使听众有了身历其境之感;通过对听书人的表情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看出村民对故事的渴望,也从侧面表现王木匠讲故事技艺的高超。

  2. 人物形象作用

  (1)主要人物作用

  小说的人物形象众多,其中置于中心地位,被作者着力塑造的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但不是根本目的,刻画人物的美丑善恶是为反映现实服务的。小说的最终落脚点是借助形象,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即人物形象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带给人们某种启示,是主要人物形象承担的重要任务。也就是说,主要人物承担着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次要人物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

  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中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如《祝福》中的“我”。

  推动情节发展或造成情节陡转,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陆谦和富安的出现,就很好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营造氛围,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如《祝福》中的柳妈、四婶等人物共同营造了鲁镇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害人的迷信氛围,揭示了主题。

  《石门阵》小说通过对王木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作者通过他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望,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以及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

  考点三:艺术手法

  1. 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补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2. 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手法。

  3. 修辞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小说原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简练、生动,揭示表达的情感态度和艺术效果。

  4. 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开头结尾各有特色(首尾照应);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等。

  反复手法:《石门阵》小说的三次反复,具有渲染效果,把故事描述得更充分;具有延宕效果,迟迟不讲下文,引发听众的好奇与追问。

  以小见大:《石门阵》小说反映的是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望,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以及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小说是战争题材,红色主题,表现的是革命文化,但是文中却没有炮火纷飞的战争现场,有的是日本鬼子的胆小怯懦与滑稽狼狈,还有敌后方人民群众分享胜利的喜悦。

  设置悬念:《石门阵》小说主体部分先讲大故事,“大故事”就是王木匠讲的“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再讲小故事,“小故事”是借胡老三的口说出的“农民救国击退日本鬼子”的故事,还有王木匠接过胡老三的话讲到的日本鬼子扫荡“苏家峪、洪子店木门被烧”的故事。一次抗击日本鬼子的胜利战斗(小故事),通过王木匠现场版“演说”出来(大故事),读到最后才明白大故事后面有真实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

  考点四:小说主旨

  小说的主旨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1. 鉴赏小说主旨方法

  鉴赏小说主题,方法有四:

  第一,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第二,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第三,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第四,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认识上有偏见、情感上有偏差,不认真阅读原文却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都是学生做这类题存在的误区。

  2. 小说主旨解题思路

  第一,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题目就是小说的线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一系列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情节会表现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感悟。小说中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表明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生的哲理;还有的小说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或人性的代表和化身,从而很好地展现作品的主题。

  第三,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第四,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表现方法,对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时所起的作用。

  《石门阵》这篇小说的主旨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望,对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以及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小说是战争题材,红色主题,表现的是革命文化,完全算得上是一个“宏大主题”。但是,小说切口却小,以一个木匠讲故事的方式来构思,谋篇布局实属精巧。没有炮火纷飞的战争现场,有的是日本鬼子的胆小怯懦滑稽狼狈不堪一击,还有敌后方人民群众分享胜利的喜悦。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