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新高考ⅰ卷ⅱ卷都考查了修辞手法、句式选用等知识点,此前在2019年12月新高考模拟试题中已设置了这两个考点,下面是相关试题。
【2020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20年新高考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 ① 。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儿凉风,正和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 ②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 比拟、比喻、夸张 b. 比拟、比喻、排比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对修辞手法的考查,模拟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赋分3,高考试题采用主观简答题形式,赋分4;对句式选用表达效果的考查,模拟试题和高考试题均采用主观题形式,赋分均为4分。在2021年1月举行的八省高考适应性测试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也采用了选择题形式,对句式选用则未单独设题。综上,语言文字运用依然是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来考点多,选择性大,轮考点不固定;二来重视应用与实践能力已然成为高考主流方向,设置情境,随文命题,回答也要求随题进行。鉴于此,本文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尝试归纳一般性答题思路,希望能为2021届考生提供一点启发和帮助。
【例题1】(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粘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作答时要审清题干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可分析出“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形状角度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从状态角度,扣住“黏稠”一词,分析车流与河水的相似性,“黏稠”本义指浓度大,不易流动,联系上文“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可分析出“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例题2】(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篾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鹞”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
20.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案】①句中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③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解析】扣住题干“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以及相似点,可分析出“把放飞风筝时百哨齐鸣的声音比作交响乐的声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从状态角度寻找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可分析出“放风筝时百哨齐鸣,交响乐由多人共同演奏,二者相似”;从效果角度,扣住“魅力”一词,分析放风筝与交响乐的相似性,“魅力”本义指很能吸引人的力量,联系下文“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可分析出“交响乐很有魅力,笛哨声也很有魅力,二者相似”。
【例题3】
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的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的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俗谓签字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
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文句用“堆积如山”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征。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解析】扣住题干中“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明确夸张词句及夸张特征,可分析出“‘堆积如山’‘笔冢’两词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用的是夸张手法,体现了夸张的特征”。扣住题干中“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明确夸张的表达效果,由“僧怀素号称草圣”可分析出“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给人以思想启迪”。
小结: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九类。每一种手法特征不同,效果也不尽相同,结合语段情境,同一类修辞手法的特征和效果的具体体现也有差异,体现出个性化和临时性的特征,因此备考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能运用必备知识分析其表现。在解答题目时“扣住题干”“围绕指令”“细致分析”是攻克修辞手法试题的法门。从典型例题看,从比喻、夸张等手法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其体现、效果是一般答题思路,如果学生还固守传统备考套路,动辄分析出“形象生动”“增强气势”“整齐押韵”等术语套话,则与当下的考查方向和考查要求南辕北辙,是刻舟求剑的做法,一定要摒弃。
【例题4】【2020年新高考ⅰ卷】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案】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③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解析】扣住题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寻找答题方向:在语义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表达效果通常可从句式选用、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思考。结合语段,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重点在“一扫而光”,强调吃的结果;原句重点落在“又心满,又意足”,能更好地表达“我”吃完肉饼后心情的舒畅与满足,强调的是吃完的心情,更符合原文的逻辑。从适用的位置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用来结束文段,语意未尽,似乎话还没说完,给人以结尾收束仓促之感;原句“又心满,又意足”,运用短句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语意完整,适合做段落的结尾。从语体风格来看,改句“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表达比较普通;原句“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较口语化的文风更和谐。
【例题5】(2020年全国新高考模拟题)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么,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19. 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原文将表示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突出其颜色变化流动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增加读者的阅谈兴趣,也更好地展现济南秋天的特点。
【解析】改句是一个单句,原句是复句,语义重点不同;从上下文语境看,均突出“颜色不同”,原句更符合文段中心“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山脚是镶着一层层的黄色、灰色、绿色、藕荷色等各色条子的”,重点在“镶着各色条子”,强调镶了什么;原句重点落在“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颜色丰富,有画面感,强调的是济南秋天的颜色多样。从适用的位置和语体风格来看,改句单薄,平淡,给人前后不协之感;原句运用复句,语气舒缓,语意丰富完整,与上下文描写颜色多彩协调一致,和整个文段细腻亲和的文风更和谐。
【例题6】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他有一身用不完、压不住、早炼成的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①原句语序“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更符合逻辑。从“早炼就”到“憋不住”,再到“使不完”,有一个过程,符合事物发展规律。②根据“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可知整段的文风活泼有趣。原句“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形象生动,“憋”“使”口语化,文风活泼,与整段的文风更和谐。③改句“他有一身用不完、压不住、早炼成的劲”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是没有逻辑顺序,语言没有特点。
小结:解答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类题目,直接涉及的知识点有句式选用、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外延知识点还包括句子在语段中的位置、大小语境等多方面,这是一道综合性、基础性、应用性、整合性很强的题目。一般而言,可以从上述角度展开思考,但侧重哪个或哪些角度须依据语段结合语句加以辨别,做出判断。下面就常见答题角度展开说明。
1. 句式选用与强调重点。句式按语序分有常式句、变式句,按结构分有单句、复句,按形式分有长句、短句,整句、散句;按语气分有肯定否定、陈述疑问、感叹反问等等多种形式,表达效果也因之有所不同。
语序改变了,语义重点也变了。比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中这段话:“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主要原因就在语序不同。原句主语是它(地坛),紧缩一下变成“它剥蚀了琉璃,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地坛为陈述对象一以贯之,强调经历了四百年的地坛发生的整体的变化,依次让“琉璃”“朱红”“高墙”“玉砌雕栏”作宾语,成为被处置的对象,依次让“剥蚀”“淡褪”“坍圮”“散落”作谓语,强调了是怎样处置的。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并呼应后文“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历经沧桑的地坛变得荒凉残破,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而改句则采用常式句,四个主谓句主语各个不同,突出的是园内各个对象的变化,缺乏整体感,也没有突出“地坛”的荒芜残破,与上下文不够连贯。
句子语气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如下面一段文字:近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无论是来自何方,均不够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外露,车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有穷亲戚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荻学书之事,已不可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使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家和国画家了。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而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主要在于语气不同。原句“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是反问句,运用反问语气,加强了诘问的色彩,与前面“某大怒曰”中的“大怒”相呼应;改句为陈述句,语气不强烈,与“大怒”的神态不相符合。其二,原句“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文言色彩较浓,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统一;而改后的句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是现代文,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不一致。综上,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 修辞手法。原句和改句表达效果的差异在修辞手法上的体现不在于运用了不同的手法而在于是否使用,相较而言,运用修辞的语句比没有运用修辞的语句表达效果更好。
如下面语段: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划线句改为“门壁上朱红淡褪了”,在语义上与原句基本相同,但表达效果不够好,因为在修辞上,“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句中在“朱红”前面运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对描写地坛面貌发生的沧桑变化、破败相恰到好处,拟人手法增加生动效果,同时也对作者的精神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3. 语言风格。一个语段通常会体现出某种语言风格,如平实、生动,概括、细腻,活泼、庄重等等,具体到某个语句,该语句也要符合整体风格才能上下协调,前后交融。整体语言风格有时由用词特点决定,比如多用动词、叠词、色彩词、语气词等等。
如下面语段: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天已有70多座。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鸟瞰乌镇,房屋多样稠密,老街起伏曲折,让人感到紧凑而生动,像茂密的藤萝自然的舒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原因主要在于语言风格及用词特点。语段多用整句,整体语言风格繁复、工丽、有文采,原句描写细致,富有文学色彩,与上下文的文风更一致;原句运用四个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房屋样式、数量的繁多以及老街的曲折起伏;原句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原句中的比喻句加一“做”字,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乌镇房屋、老街“紧凑而生动”的特点。另外,原句中“满眼”与前面的“鸟瞰”相照应,语意更加连贯,而且传达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4. 结构作用。语句的表达效果有时候也要考虑在语段中的位置,语句处在语段中开头、中间、结尾等不同位置时,其功能不同,作用不同,应该采用怎样的语句形式效果也不同。一般来说,处在开头,内容上起总领或开启作用,语气宜平、短、急促一些;处在中间,内容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语气缓急全由上下文语境决定;处在末尾,内容上起到总结、收束、升华作用,语气适宜舒缓,有余韵,以引人回味或共鸣。如上文例题4中“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语气舒缓,引人遐思,适合做结尾句。例题5中“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用变式句、排比手法铺陈山脚的颜色多样,适合做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5. 简笔与繁笔。所谓简笔,可以理解为简写,缩写;繁笔则与之相反,指多写,细写。语段中根据表达需要和语境要求,简笔繁笔各有各的优点,该用繁笔时不能用简笔,反之亦然。
如下面语段:与桃花相呼应的,是布满田野的蚕豆花香。中纬度地区,霜降前后种植蚕豆。蚕豆不择生长的地方,狭窄的田埂边、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只要有一抔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到这时节,蚕豆茎秆长成两尺来高,半腰上,全是蚕豆花。蚕豆花的香味是不可复制的,清新中有透明,纯粹中有高雅,浓淡适宜,轻重适当。长相也好看,无论是白色的花瓣还是红色的花瓣,花瓣中央都有一对黑色的眼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田野的各个角落,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很旺盛”,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主要在于原句用繁笔,改句用简笔。原句用繁笔体现在两处,一是“狭窄的田埂边、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写出了蚕豆生长在狭窄的田埂边、角度倾斜的坡地上、巴掌大的荒地上、房前屋后等,写出了蚕豆不择环境,表意更加准确、具体;而改句只是说“田野的各个角落”,很笼统,不能看出蚕豆具体的生长环境。二是“只要有一抔土,只要能容下一粒种子安身,它便蓬蓬勃勃地把命立起来”,原句用“只要……只要……便……”句式,写出了蚕豆适应性强的特点,“蓬蓬勃勃”细腻描绘出蚕豆生长旺盛的状态;而改句只是说“只要能撒下一粒种子,它就能长得很旺盛”,表述过于简单,没有写出蚕豆适应性强和旺盛的生长状态,没有原句详实、生动。因此,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6. 表达逻辑。语句的表达效果也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遵循一定顺序进行表述,如因果、轻重、先后、表里等等。如例题6中原句“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就比改句“他有一身用不完、压不住、早炼成的劲”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有逻辑。
7. 情感倾向。叙述性语段中,人物语言往往带有情感倾向,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么说都由人物心理和情绪决定,因此在分析表达效果时不妨关注其抒情效果。
如下面语段:对于钟扬的博士生、西藏大学理学院教授拉琼来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与惊喜并存。”“那次,我和扎西次仁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拉琼回忆。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文中画线句子可以改写成:“钟老师出现了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的高原反应,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其中一个理由是原句体现了说话人的心理。具体分析如下:从句式结构看,原句采用短句,节奏感强,读起来紧凑有力,而改句是一个长句,普通而平淡,失去了原句的效果;原句让“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独立成句,强调了高原反应的具体表现,突出他高原反应的严重与危险,又与“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相照应,表现了钟老师置自己生命安危于不顾的忘我精神。
8. 语意连贯与语境和谐。句不离段,语句只有依存于语段才产生表达效果,因此与上下文衔接连贯、契合整体语境对一个语句来说可以产生良好的表达效果。
如下面语段:而到了峄城,才知晓这里的石榴树不是以株论,而是按亩来论。十二万亩石榴园,到底有多少株石榴树?你看,前边、后边、左边、右边,近处,远方,路旁,山坡上,沟涧里,全是繁茂的石榴树。那古朴苍劲的树干上,枝条纵横交错,树枝或围拢一起,或旁逸斜出。碧绿的树叶中,红艳剔透的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亮出娇美的面庞。放眼望去,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在蓝天和阳光下,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古人曾绘写石榴花胜景:“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我顿时感到,这些诗词,描绘的正是眼前这壮美景象。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看,前后左右到处都是繁茂的石榴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 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就在于原句与整体语境和谐。首先,从表现手法来看,原句使用了铺陈手法,“前边、后边、左边、右边、近处、远方、路旁、山坡上、沟涧里”强调石榴树到处可见,与上文“十二万亩石榴园,到底有多少株石榴树?”下文“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呼应,突出了石榴树多、分布广的特点,改句则没有突出和强调;其次,从表达效果来看,原句具体写到了“路旁、山坡上、沟涧里”,与整个语段细致描绘的风格一致,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改写句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责任编辑: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