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有新鲜的空气、灿烂的阳光、绿色的草地,孩子们可以像小鸟一样雀跃灵动。广州市番禺区东城幼儿园(以下简称“东幼”)利用户外场地、设施,创设了丰富动态的物质环境,将场地按照攀爬类、平衡类、跑跳类、沙水类和情景类五大类划分为“八大游戏活动区”,即建构区、沙水区、运动挑战区、民间游戏区、骑行区、戏水区、艺术创想区、角色区游戏。
每周固定周二与周三为户外混龄活动时间,教师定点站位,全园幼儿分为a、b两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户外活动时段,播放优美、轻松欢快的音乐,并合理调节幼儿活动时间。
自我革新:勇当混龄教育的探路人
据东幼园长刘梦玲介绍,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课程来源于东幼对混龄教育和区域活动的探索实践。2014年,以“同龄班的班级互动式区域活动”为开端,打破班级的界限,以主题教育为依托,将区域活动与主题教育融合,逐步开展“混龄互动式区域活动”。教研并举,他们以“基于指南的幼儿‘班际互动区域活动’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为题申报了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研究对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交往行为起了积极作用。然后,东幼进一步打破年级界限,尝试对全园资源进行整合与共享,将混龄教育引向户外,率先在番禺区开展了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更加接近社会的人际互动情境,课题“混龄区域活动中幼儿异龄互动行为研究”申报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立项课题,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7年,东幼首次尝试开始“小班-中班-大班”模式的混龄实验班,发展至今,混龄班已发展到4个班,并建立了独立年级开展教学活动。这些实践加快了东幼系统研究幼儿混龄交往的步伐,多个研究成果落地开花。东幼自主混龄教育特色成果集《异龄童梦》已出版发行,多个市、区级混龄教育相关课题先后开展,二十多篇混龄教育主题论文发表。涵盖混龄教育理念的园本课程“合爱”课程也日臻完善。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作为广东省一级幼儿园的东幼想将自身发展的有益经验带动更多番禺区内园所共同发展,构建可以广泛推广的课程体系。2020年,“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课程的构建研究”顺利通过广东省学前教育“新课程”幼儿园科学保教示范项目申报,东幼作为项目领衔园,带领5个项目参与园,以“1 5”形式共同研发适合幼儿的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并将零散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归纳,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育人匠心:户外混龄活动的环境设置
在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沙水区是深受孩子喜爱的一个区域。在这里,不同年龄的孩子通过肢体动作、眼神、语言进行交流、合作。他们有的用铲子开挖“河流”;有的用水管、竹子搭建架子运送水源;有的利用砖头搭建城墙;有的用木梯在“河流”上架起了“跨河大桥”……而他们所利用的材料都是在沙水区内随手取的。丰富多样的材料为他们的奇思妙想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性。
这样生动自然的探索,在东幼户外混龄自主游戏中的八大游戏区内比比皆是。面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材料,幼儿在体验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操作方式、效果也不尽相同。户外混龄自主游戏凸显的就是对幼儿园公共空间的利用和共享。东幼强调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幼儿共同活动、共同探索,促进孩子社会交流能力、规则意识的有效发展。
从五大区域到八大区域,东幼不断探索,处处以“幼儿为主”“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出发,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幼儿,创设了科学、生态、适合交往的户外活动环境。充分考虑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打破班级界限,投放适龄、有趣、有挑战性的材料,既设置了活动量大的区域,也设置了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发展幼儿基本动作的区域,又有锻炼幼儿综合身体素质的区域。幼儿在交流互助、示范模仿、学习探索等活动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活动区域满足了幼儿多方面的需求,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人。
如攀爬活动中,既有25度网状的攀爬、90度铁架静态的攀爬和角度多变的竹梯攀爬,也有90度木条麻绳(软梯)悬挂动态的攀爬。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尝试。平衡活动中,既可以在20厘米高的平衡木上走动,也可以在50厘米高的竹梯、木梯上进行平衡训练。
在游戏材料开发上,秉承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一物多用的理念,注重当地自然乡土、废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同时传承与创新开发了岭南民间传统游戏材料。在游戏材料的玩法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特点,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的玩法,教师与幼儿能够根据游戏材料在使用材料的过程中创设出多种玩法,体现了游戏材料预设和生成的特点。在游戏材料的年龄差异上,品种繁多的游戏材料能够满足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不同需求、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有效体现游戏材料的目的性和层次性。
5个参与园也因地制宜,根据各自优势选择活动区域重点发展。大石街中心幼儿园重点发展的是构建区,他们积极了解构建理论体系、每个年龄段的水平预设、教师指导语等,引导幼儿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方法、设计,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活动中,教师认真捕捉活动亮点并拍摄小视频,在教研活动中分享课程经验。珊瑚湾畔加拿达国际教育集团幼儿园创建了艺术体验区,投放了各类纸笔、颜料、刷子等工具供幼儿户外涂鸦,幼儿的艺术活动被允许、被接纳、被鼓励,他们兴致高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们适时开发了“云朵变形记”“五月的天空”等微课程,把艺术体验和科学知识学习融合起来。桥南街中心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面积较大,他们将原来的5个区调整为7个大区、24个小区,投放了开放性、便利性的游戏材料。依照“兴趣-探讨-准备-公约-推广”的流程,教师看似“后退”了,实则在有序推进游戏。石楼镇鑫隆世家咏才幼儿园树木较多,他们添加了户外写生区、树屋,投放了自然材料。
教育智慧:户外混龄活动的指导策略
传统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一般由所在班级老师组织,在哪里玩、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活动前已经基本确定。而户外混龄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幼儿可以自主、自由地选择,达到了全园幼儿自由活动的状态。
在混龄活动中,教师更多的是扮演观察者、引导者、记录者的角色,较少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而是让幼儿充分跟随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如果教师发现了幼儿间的冲突,或者幼儿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指导。在实践中,东幼探索出了8种指导策略:适时投放材料,调整活动难易程度;扮演游戏角色,语言示范游戏玩法;尊重幼儿兴趣,适当调整游戏规则;酌情等待时机,静观幼儿自主调解;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挑战兴趣;观察活动环境,鼓励幼儿创造发展;巧用平行介入,间接传授活动技能;妥善处理冲突,引导游戏顺利开展。这8种指导策略大大提升了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活动的开展质量。
加入“新课程”课题项目研究后,大石街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对“介入策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教师理念改变,教学理论得到支持,从“看到孩子”变为“看见孩子”,即孩子的需求、价值被看见、被关注。同时,与家长的互动,也从一般的生活互动,转为专业互动,更关注孩子的品质成长,实现了教学的延展性。
课题组成员主要从有效介入的价值和意识、有效介入的能力及教师有效介入的支持条件提出了核心策略,主要包括:充分认识有效介入的重要性、增强有效介入的意识、把握好介入的时机、选择适当方式介入游戏、灵活运用方法介入游戏、介入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介入中的激励性评价,等等。
研学相长:户外混龄活动的科研共同体
“新课程”项目课题的顺利开展,不止是园所间的共同努力,专业力量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了增强科研力量,作为领衔园的东幼整合人才资源,组建了东幼研究生教师团队;同时邀请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海东与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赵景辉组成专家团队,联合东幼刘梦玲名园长工作室,温智慧、江彩萍、刘宁宁名教师工作室,曾翠珍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等人才力量,共同构建项目科研共同体。围绕课题总目标,东幼带领各参与园开展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课程的内容和策略研究,并采用多维度评价方式开展课程评价,全方位提升参与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课程水平。
学习故事是记录、评价和支持儿童学习的常用手段。通过片段记录和学习故事的方式,教师跟踪本班幼儿以及本班活动区域中幼儿的发展情况,并把学习故事变成课程孵化器。例如,混龄班的幼儿午餐后散步时,经常会追着蝴蝶跑,教师及时发现了他们的兴趣,撰写了一篇学习故事,并由此发展了“蝴蝶飞飞”网络图。教师与幼儿一起计划、深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系列活动。他们一起阅读了关于蝴蝶的绘本,认识了蝴蝶的结构和生长过程,演唱歌曲《蝴蝶花》等,并最终形成了《三只蝴蝶》的故事表演节目。教师对学习故事的“跟踪”,促进了幼儿进步。这样,学习故事既连接了幼儿后续的学习,也连接了幼儿的其他学习,不断建构起幼儿真实的、完整的学习者形象。
但如果仅仅着眼于撰写学习故事,容易流于形式,不能发挥评价幼儿学习的作用。如何促进各参与园共同提升应用学习故事、撰写优秀案例的水平?“手拉手”“点对点”的点评,是课题组每个月对参与园指导内容之一。东幼派出6位研究生老师先后走访5所参与园,发挥专业学术研究素养优势,点对点地帮助参与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他们实地调研园所户外混龄自主游戏开展情况,梳理参与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观及其特点,了解其现状与困惑,并向参与园教师开展《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案例撰写》系列讲座,促进教师案例撰写能力的提升。
经过“点对点”的研学,亚运城运动员村幼儿园的教师提高了案例撰写水平。教师们对幼儿的观察更到位了,目的性更强了。游戏后,他们首次组织对幼儿的访谈,从儿童视角出发,整合、调整材料投放等。他们还组织幼儿用绘画形式设计自己理想的游戏场景、游戏路线,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谈及学习故事,石楼镇鑫隆世家咏才幼儿园的教师也收获满满。幼儿在新设置的户外写生区游戏时,发生了很多值得记录的“瞬间”,在课题组的指导下,教师们学习撰写艺术学习故事,并组织了混龄游戏。课题组提炼核心经验后,教师们尝试通过访谈、绘画表征等,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难点,及时调整对游戏材料的投放。
此外,专家点拨和线上培训,是课题组“大教研”的主要形式。领衔园与项目园一起,创建了教研组——专题研究组——领域研究组全方位的教研共同体,成立了3个名园长工作室、5个名师工作室的学习共同体。教研一般分几个不同类别:专题教研,重点在怎么说、怎么教;领域教研,是五大学习领域组定期教研;级组教研,针对级组问题开展教研;业务行政教研,则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定调。
强强联合的科研共同体催生了诸多的科研成果。课题组先后从“户外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低结构材料在户外自主活动中投放与使用”“岭南民间体育游戏”“学习故事在幼儿活动评价中的应用”“基于深度学习幼儿园户外游戏开发与实践”等角度成功申报省、市、区级课题,各项目负责人及团队形成了丰富的科研成果,有《优秀岭南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精粹》《上品教化,彰显岭南特色——民间体育游戏器械(精选)》《跃育淘趣——岭南民间体育游戏教学设计》《寓教于乐——我们这样教孩子玩游戏》《挖掘地结构材料、丰富幼儿户外体育游戏》《沐阳启航》等。
结 语
科学规划场地是开展户外幼儿自主游戏的前提条件,投放适龄游戏材料是引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心理基础,教师有效指导是提升幼儿自主游戏水平的关键因素。东幼加强了对自主性游戏的本土化研究,重视自主性游戏场地建设,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充分的体验性环境,并由此改变了教师的儿童观、游戏观,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随着研究的深入,项目参与园将继续进一步实践验证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以期构建出完善的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课程。研究成果将通过研讨交流、成果汇编、开放展示等方式向更多的园所进行辐射,为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自主游戏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提供参考,带动区内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自主游戏整体水平的提高。
(本栏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罗峰